在1485℃铁水边钻研配方,这位湖北工匠创效三千万元

刘自力 记者李子云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9日讯 炉膛口熊熊火苗舔卷,每隔2小时,1485℃的奔腾炙热的铁水被倒入浇铸煲中,像火山喷发时蠢蠢欲动的岩浆,四溅的火花喷射在地面上,留下猩红的小点,绚丽壮观。出铁场上,宝武集团武钢有限炼铁厂刘自力手持钢钎走到高炉前测温采样,脸被高温烤得通红,领口处露出的皮肤已被汗水冲得发白。这样“高风温、高风速、高分贝”的环境,他一干就是34年,从一名普通炉前工成长为炉前总技师。

在多年的炉前工作中,刘自力通过技术创新,使用前沿技术降低炉前职工的劳动强度。在钢铁行业的严峻时期,球形炮保护盖、刘氏炮泥配料、高炉铁口泥套干拌料……54岁的刘自力借过硬的技术,带领创新工作室的技师们共完成攻关项目45个,产生效益3200万元。

武钢一号高炉由于炉龄较长,产能低下,被工人们戏称为“烧钱机”。经过刘自力“调教”,硬是将“烧钱机”盘成了“印钞机”。2014年,一号高炉的炮泥使用量由2013年的1.15公斤/吨铁,降至0.61公斤/吨铁;武钢股份炼铁厂全厂炮泥使用量降至0.63公斤/吨铁。对年产1700万吨左右的武钢来说,每吨铁少用0.01公斤炮泥,每年可降低生铁成本200万元。

将铁矿石炼成一炉炉铁水是门技术活儿,每生产一炉铁水,就要将炉口密封,防止铁水和融渣流出。作为堵口的“塞子”,炮泥必须具有良好的开口性、高温体积稳定性、良好的填充性及附着性。2000年,刘自力创造发明了铁口泥套浇注法,使泥套使用寿命由3天延长至30天,填补了武钢浇注料制造的空白。这种泥套自制作后就一直推广使用,现在已成为武钢固定的生产材料,单座高炉一年可降成本160余万元。

他还练就了“安全快速卸风口二套”的绝活,换二套时间由6至8小时减少到27分钟,为高炉顺行、降低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自力过硬的炉前技术也已经赢得行业认可,声名远扬。一次宝钢股份一座高炉炉况失常,炉缸呈半冻结状态,刘自力奉命连夜赶赴宝钢支援。他在炉台上沉着指挥,将主沟糊死、砂口凝固、铁口打不开的问题一一“拿下”,高炉迅速恢复正常,令现场专家拍手叫绝。

刘自力说,“我这辈子只专注这一件事,我想把它做到极致”。如今,刘自力依然在座座高炉中日日穿梭,为炼铁厂高炉顺行降本创新实践,为我国炉前技术的进步不断努力,让钢铁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记者章鸽 实习生黄晶晶 通讯员余明程)

链接——

刘自力,宝钢股份武钢有限炼铁厂高炉炉前总技师。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获得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被命名为湖北省劳动模范、首席技师、荆楚名匠、冶金行业优胜者、武汉市首席技师、武钢技能大师;获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辑:符樱 实习生:王立】


(作者:章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