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老红军秦忠同志在武汉病逝,再读秦老战斗故事

秦忠在武汉家中。(新华社发)

长江日报3月23日讯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原湖北省经委副主任、离休老红军秦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14日21时40分在武汉逝世,享年104岁。

秦忠同志1917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28年初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1月参加红军,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鄂豫皖苏区独立师通讯员、班长,129师政治指导员,鄂南军区教导团政委,一旅五团副政委,军大湖北分校二大队大队长,湖北省沙市制油、纺织公司经理,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湖北省工业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湖北省交通局副局长、局长、局临时党委副书记、书记,湖北省经委副主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秦忠同志是第四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革委会委员、第五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秦忠:1930年的第一天参加红军的

“我是放牛娃出身,直率,愣头青。是部队、是党把我抚养成人,培养成才。虽然离开部队很久了,可心里老惦记着当年那些一起出生入死、亲如兄弟的战友。”在武昌区东四路茶港大院,98岁(时年)的老兵秦忠斜躺在一把老式的木制躺椅上,缓缓对记者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想知道那些老战友现在怎么样,他们哪些人还活着?哪些人已经走了?”

1930年1月1日,儿童团长秦忠拿着当地苏维埃政府的介绍信和共青团的介绍信,正式参加红军时,只有13岁。

“有红军说,今天是1930年的第一天,过新年。我很奇怪,怎么会是过年?离过年还远着哩。我那时候只知道农历,根本不懂还有公历。我那傻愣愣的样子,逗得大家笑弯了腰。”秦忠记得,那天,红军的一位领导还特意对他说,“你是在1930年的第一天参军的,这个日子很好记吧”。

铭刻在秦忠记忆里的另一个难忘的日子,是接受改编,团结抗战—1937年9月6日,20岁的八路军129师排长秦忠在滂沱大雨中含泪接受改编。

“雨在下,泪也在流,那么大的雨水,流到嘴里还能感觉是咸的。”几十年前的改编情景,秦忠清晰如昨。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将部队分别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



秦忠(左)在武汉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发)。

“从师长到战士,一开始没有一个人能想得通。”秦忠记得,师长刘伯承在129师的改编大会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换顶帽子算什么,只要我们的心是红的,我们是白皮红心萝卜……”

最后,他对全场官兵大声说:“同志们,为了抗击日寇,拯救中国,让我们告别红军帽吧!”秦忠说,“当那顶新军帽戴在他的头上时,我看到他那只受伤的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秦忠:伪军不敢杀八路军的骡子

从1941年到1945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顽强粉碎了日军的残酷“扫荡”,逐渐转入反攻阶段。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的壮大,对敌伪势力起到了极大的震慑和打击作用。

秦忠记得,一次他到分区检查完工作返回部队时,骑的骡子突然尥蹶子跑到了伪军的炮楼里,没想到几天后,伪军居然又把骡子给送了回来。

“到抗战后期,伪军是不敢杀八路军的骡子的。”秦忠哈哈大笑。

不但如此,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在残酷的战争实践中,血肉相连,生死与共,建立了牢固的抗日根据地。

刘伯承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就说:“八路军是骨头,游击队是筋,老百姓是肉,只有这三者结合才能组成拳头。”秦忠说。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秦忠服从上级安排到地方工作。一个甲子过去,他对部队的感情,始终魂牵梦萦,难以割舍。

这些年,秦忠坚持每天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虽然因为听力下降已听不清声音,但老人仍喜欢看电视,并且只看战争片,用他的话是:“给我来个热闹的。”

(来源:新华社、湖北日报)

(长江日报记者姚昊 整合)

【编辑:姚昊】


(作者:姚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