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的天气节目、手机上的天气短信…… 市民看到、收到的天气预报是如何“报”出来的?

        长江日报讯 每天晚间新闻节目过后,电视上的天气预报新闻是如何制作的?每每到突发天气前夕,手机上就能收到预警的短信,这些天气预报信息究竟从何而来?如何走进市民生活之中?

        记者 龚萍 摄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当天,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市气象台和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一个被称作武汉市天气预报“最强大脑”,一个被称作武汉市天气预报对外的“发言人”,打探天气预报的预测和发布的“生产过程”。

        “最强大脑”作息时间“看老天脸色”

        夏季汛期忙到吃住在气象台

        武汉市气象台被称作武汉天气预报的“最强大脑”,公众收到的天气预报核心信息,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23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气象台的办公区域见到,里边有多台电脑设备,可以同步开启多个天气信息的系统,供天气预报员们进行资料查看。

        当班的首席预报员姚望玲告诉记者,天气预报的分析和预警预测,是将分布在市内各处的气象观测站的数据采集汇总,再根据周边的天气情况,高空天气变化以及地域天气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结论。

        姚望玲介绍,大家最常见到的天气预报分为三种,即短期临时预报、常规短期预报(3天)、中期预报(8天),此外还会根据特殊时间点如春运、大型活动、中高考等,发布专题的天气预报信息等,这是对公众的预报内容。

        短期临时预报,就是大家常见的雷电预警、暴雨预警、大风预警等,信息是通过天气雷达系统进行监测而来,一旦发现有短期的天气变化,可能影响到公众的生产生活等,就会即时进行对外发布,发布的渠道有短信、微博、传统媒体等,提醒大家及时应对。

        “最强大脑”的工作繁忙程度,要看“老天的脸色”,根据每个区域天气特点不同,天气预报的工作特点不同。

        姚望玲说,每年的汛期天气是武汉最关键的天气预报时段,哪怕是一个小时时段的降雨,可能就会对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因此汛期的天气预报几乎是以小时发布的,在关键的节点,甚至是每隔几分钟都要进行预测,预报员们都是吃住在气象台,一刻都不敢松懈。

        抖音账号都开了

        天气预报“发言人”多平台“发声”

        每晚的新闻节目过后,电视上总能准时见到气象节目,这个节目就是由被称作天气预报“发言人”的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来进行制作完成的。

        23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该中心见到,有两个演播厅是专门用来制作天气影视节目的。

        大家平时见到气象主持人站在一幅气象云图前面侃侃而谈,其实真实的现场是,只有一块蓝色的背景板和一块电子显示屏,主持人就要在这里完成天气预报节目的录制,进行后期的录制,可谓难度不小。

        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气象影视节目、手机短信之外,对公众发布天气预报的渠道还有传统媒体、微信、微博,还有电台的节目连线,还开设抖音账号这种新媒体方式,微博的粉丝更是达到30多万,年轻的群体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知天气信息。

        天气预报的发布来源,是依据武汉市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信息内容,根据不同公众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发布。

        如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发布的是三天天气预报、短临天气预警等;微信平台,会对天气和生活的一些关联性进行编辑,再对外发布;还有一类针对各行各业的天气专项预报,如道路交通天气、林业天气、农业天气等,根据受众的需求来编辑相应的天气预报内容,进行发布。(长江日报 记者 龚萍 通讯员 陈声超)

        【编辑:王吉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