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陈小波
我至今难忘2008年夏季那几个夜晚,我奉命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主编《见证汶川》画册。当几乎所有去汶川的摄影者的影像涌到我面前时,我几乎要窒息。
我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看灾难照片,我无法掩盖我的恐惧和悲伤。很多照片几乎是在地震刚发生几小时内拍摄的,我聆听着生命颤动的声音,甚至感受死亡全过程。2008年夏天,我的孩子不到四岁。编辑画册的过程中,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怎么活下去?
但同时我在庆幸:1976年唐山地震,进到灾区的摄影者有限,对记录灾难的认识有限,中国摄影几乎没有留下多少有价值的记录;而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摄影者的良知与记录精神全面唤醒,数以千计的摄影者涌向灾区。几百年后,那时的人会通过这些艰苦卓绝的记录了解那场世纪灾难。
2008年5月,长江日报记者邱焰也在这支记录的队伍里。他的影像强烈地叙述着严酷的现实,有的画面至今仍不忍目睹。
伤痛不可能走远。“更有尊严地活着”,成了十年甚至百年的主题词。2009年、2014年、2017年、2018年,邱焰几进汶川,走近地震中曾经受伤的人,和他们交谈,为他们拍摄。
邱焰一如既往的细腻、耐心、慈悲,试图理解每个人的地震心理阴影。“逝去的孩子埋在父母心里”“替逝去的亲人好好活着”“时光是最好的医者”“害怕再次逝去亲人”“和平常人一样想活着”……邱焰把幸存者对各自命运的叙述留下来,真实、忧愁、悲伤难耐。叙述中,这个非常事件,把摄影者同他人命运关联起来。
邱焰清楚自己既非诗人也非史家,他的影像与文字记录充其量只有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每个时代每个社会的人,都有回忆生命中重要事件的需要。邱焰愿付出自己的爱和理解,从自身生命经验出发,去陈述他所看到的汶川十年,留下一些证据,让将来的人有据可查。
在中国,记录摄影和文献摄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太多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产生了不可信的历史。所以中国的记录摄影在普及常识、揭示真相、抵抗遗忘、归纳和解析时代现象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没有记录摄影,我们的国家将变成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
优秀的记录摄影一定会在历史中有其位置。历史会站在那些用深情记录、贡献杰出影像的摄影人一边。
在那里,影像将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写下这些文字,正值清明节。
北京的今天,冷得有点不可思议。
看邱焰照片,比寒冷更加寒冷。
好在影像背后,我感受到摄影者炙热的心肠。
陈小波2018年清明节
原标题为《影像将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编辑 华智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