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刺“手抖”练成“一针见血”能手,看儿科护士3年磨一“针”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5日讯 “疼,不要,不要……”“小朋友,勇敢一点,待会阿姨奖你一颗‘棒棒星’。”15日,在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护士周翔正在为一名5岁多的小女孩扎针,在温柔地哄其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她的针也顺利扎进了患儿纤细的血管,“一针见血”。

每天工作时,对他们说“你很勇敢”等鼓励的话,已经成为她的口头禅。都说儿科的护士苦,这都因为儿科护士多了3年的“学业”!

每一个刚来到儿科的转科护士几乎是没有打“头皮针”机会的,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一个儿科护士真正要独当一面,需要3年的历练。”护士长陈丹告诉记者,“一个家庭里孩子生病,常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陪同,做一次穿刺,6双眼睛盯着你,这种压力可想而知,那种殷切、盼望的眼神都能把护士烧开一个洞,说芒刺在背,一点也不为过!如今,我们科室的护士个个都是穿刺能手,‘一针见血’是标配!”

刚刚来到儿科时,周翔就受到过那种眼神的洗礼,给孩子穿刺变成一种煎熬,甚至手会发抖,于是,她每天观察老护士的穿刺手法,如何选择血管,如何协助穿刺。周翔说:“都快成了职业习惯了,现在看到亲戚家的孩子,第一眼要看看头上哪个地方有血管,手脚上的血管好看不好看。”

“小孩子的血管很细,有些几个月大的甚至看不到血管,而且孩子好动,容易哭闹,稍大些的难受时还会骂人、踢人,家长情绪也容易急躁,儿科护士要有十足的耐心与爱心去面对工作。”陈丹说。“被患者家属说难听的话是常有的事,甚至有的还被打过!”

周翔回忆,有一次,有个孩子要连续打3天针,第一天是一名年轻护士,由于紧张,孩子进行了3次穿刺才打好。第二天和第三天都是周翔轮班,孩子都是一针见血,但是第三天是孩子的父亲带孩子来医院的,打针时他听说孩子前两天有一次居然打了3针,对着周翔一顿数落,最后一激动,还将周翔推到地上。事后得知,孩子的爸爸和妈妈在家里吵了架,孩子的父亲将情绪带来了医院。“我们儿科的护士,几乎都被家属‘教训’过,没有故事的儿科护士,都不是合格的儿科护士!”周翔笑着说。

在儿科,再好的态度也抵不过“一针见血”。中午大家下班,护士李程值班,正好给病房孩子打针,孩子妈上下打量了她一眼,不信任地说:“小护士这么年轻,行不行啊?”李程扎止血带,消毒,进针,松止血带,固定,一气呵成。护士长陈丹说,年轻护士工作时,都会有资历老的护士在旁边指导。一旦出现一针打不上的情况,老护士会迅速帮助分析失误的原因,提出正确指导方法。

“其实真正的关心病人,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好方法。”陈丹告诉记者,护士面对的不仅是工作的压力,还有遭受谩骂和不理解的压力。她希望医患双方还是应该相互信任,这样她们扎针才能更快更准更成功。周翔告诉记者,“希望家属也能对我们多一分理解,扎不进针,我们比您更着急!”(记者李冀 通讯员喻萌 孙克亮)

【编辑:祝洁】

(作者:李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