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失传已久的童谣,勾起了多少武汉人的回忆

“茶也香,酒也香,十个鸡蛋甩过江”

“骑竹马,走人家,走到半路接家家”

“糯米饧糖,越扯越长,扯到汉口,扯到汉阳”



△ 中山大道

这些朗朗上口的童谣

曾经唱响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成为老武汉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一位民俗画家突发奇想

用几年时间收集这些老武汉童谣

将它们转化成了一个个场景和画面

《老武汉童谣》画册出版了



作者萧继石,50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他画武汉民俗已有20年,曾出版《老武汉风情》,跳皮筋、滚铁环、斗蛐蛐、捉知了、皮影戏、说书人、剃头挑子、戗刀磨剪子……这些市井生活场景都在书中一一展现。

最近几年,萧继石开始画老武汉童谣,画着画着,就画成一个系列。《老武汉童谣》收录了他近年创作的54幅“老武汉童谣”题材水墨人物画,每幅画都配有武汉话朗读的音频二维码,扫码即可听童谣。

这些画童趣横生,又充满老武汉的城市历史感,是留存城市传统民俗与城市历史的重要艺术资料。书中部分画作今年1月在江汉关博物馆展出过。附部分“老武汉童谣”文本和画面解读↓↓↓



背驮驮

背驮驮,换酒喝;

酒冷了,换茶喝;

茶冷了,我不喝,

还是要我的背背驮。

解读:妈妈带着小丫、小胖去外婆家走亲戚,小丫刚刚走了几步,就要妈妈背着走,妈妈背起小丫,边走边唱起了“背驮驮”。



剃头三巴掌

剃头三巴掌,不打不肯长;

剃头三巴掌,越打越肯长;

剃头打三光,不长瘌痢不长疮。

解读:小胖不愿意剃头和不敢剃头,每次都要剃头师傅和爸爸妈妈连哄带吓。说不剃头就长“瘌痢(là lì)头”,剃完头还要轻轻地打三巴掌。这其实是大人哄小孩的把戏。现在卫生环境好了,“瘌痢头”也不多见了。



骑马嘟嘟骑

骑马嘟嘟骑,上街买糖吃。

杂货铺,关了门,我的伢伢吃不成。

解读:小胖坐在爷爷的腿上,爷爷跷着二郎腿上下摇啊摇,小胖哈哈大笑,开心得不得了。



张打铁

一摸官,二摸财,

三摸四摸打起来。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

我不歇,我要回家泡茶叶。

茶也香,酒也香,

十个鸡蛋甩过江。

张打铁,李打铁……

笑声咯咯咯。

解读:小胖和妈妈玩拍手游戏,唱着歌谣。张打铁,李打铁……笑声咯咯咯。



糯饧糖

糯米饧糖,越扯越长,

扯到汉口,扯到汉阳。

解读:小丫买了一坨糖,用小竹签串着往两边扯,越扯越长,边扯边唱。饧(xíng)糖是一种淡黄 色、胶状的麦芽糖。

“我们的上一辈人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可以用一种艺术形式承载,充满地域文化特征的童谣,是非常适合的载体。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童谣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画面,通过老少、邻里之间的日常生活现场,来传达老武汉的城市生活气息。”

肖继石画了一辈子画,在武汉生活了几十年,用画笔再现童谣里的老武汉有一些优势。选取的这些童谣,有的是在武汉生活耳熟能详的,有的通过武汉民俗艺术家获得,有的在文献查找到,其中许多具有地道的武汉味。

相应的画面,从人物衣着打扮,到街巷房屋,都选择了老武汉特征。除了参照历史资料,《老武汉童谣》的创作过程,也融入了萧继石个人的生活积累,以及对过往城市生活的记忆与体验。

萧继石认为这些画最为可贵的,是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小朋友的淘气、稚气,长幼之间通过日常生活所体现出的默默流淌的爱,邻里之间大人、小孩之间的和谐相处。

“那种自然亲切,那种质朴与淳朴,那种真情流露,那些儿童自由成长的社区空间,都是现代城市生活所缺失的。它们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去再现它,传承它。”



2018年5月15日,在汉口顺道街,一位理发师在街旁的巷口为居民理发 记者金思柳 摄

哪些童谣勾起了你的回忆?

觉得不错请点赞

作者: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章雪峰 音频剪辑:张莉

图片音频均由《老武汉童谣》崇文书馆责编李利霞提供

来源: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叶凤】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