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妇幼早期发展训练中心,医护人员教孩子们“摆摊”来学习社交。医院供图
长江日报4月1日讯 3岁男孩特别爱听地铁站进出站刷卡发出的“嘀嘀”声,这个特殊爱好竟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以下简称“孤独症”)。4月2日是第14个世界孤独症日,专家提醒,孤独症患儿1岁左右就会出现明显异常表现,2—3岁是最佳治疗时期,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日常表现,早发现、早干预,有望带孩子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儿子洋洋(化名)被确诊为孤独症时,妈妈吴女士感觉“意料之中”。她告诉医生,洋洋一岁多开始表现出特殊“癖好”,只要带他坐地铁,听到进出站刷卡时发出的“嘀嘀”声,就会非常兴奋,神情陶醉、不愿离开。此后,洋洋的奇怪地方越来越多,他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也不开口叫人,很少与人眼神对视。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训练中心接受了一年的干预训练,现在,洋洋能与人眼神对视,进行简单对答了。
另一位孤独症患儿彬彬(化名),从小就性格内向、不肯说话,家长担心他有听力问题,就医后被诊断“高度疑似孤独症”。家长不愿接受,拒绝了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上幼儿园后,彬彬不服从老师指令、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停转圈圈,完全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汪鸿耐心说服家长,让孩子接受正规治疗。在湖北省妇幼早期发展训练中心暨湖北省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经过一年半的治疗和训练,彬彬今年3月重回幼儿园,慢慢适应了集体生活。
“孤独症最佳康复时期是6岁以前,一旦确诊就应尽早干预。”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传杰介绍,孤独症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特征包括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等,男孩发病率普遍高于女孩。
该病发病原因暂不明,可能与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曾做流行病学调查,从2013年到2015年,湖北省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18个月-36个月的儿童,29个县市区孤独症患儿发生率是0.58%,没有地域、文化和经济收入的差异。
“现阶段,孤独症没有特别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张传杰医生提醒家长,如果孩子1岁以上与父母无眼神交流,就应警惕,尽早带其到专业医疗机构检测。通过及时有效的教育训练和帮助,多数自闭症患者可以得到改善。自闭症孩子最佳的康复时期是6岁以前,2-3岁时效果最好,早期干预并接受系统的训练,部分孤独症患儿也可进入幼儿园、小学,融入正常人群之中。
据了解,武汉儿童医院是武汉市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定点机构、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为湖北省内孤独症、听力言语、脑瘫、智障儿童的康复干预提供了有效保障。孤独症儿童可申请康复训练补助1.6万余元/年(具体补贴标准金额根据当地残联政策)。
【链接】
“五不”判断是否有孤独症
担心孩子可能患有孤独症?张传杰建议,家长可留意孩子平时是否有“五不”特征:
不看,缺乏目光对视;
不应,对外界呼唤反应少;
不指,不用手指人或物;
不语,有语言障碍;
不当,即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感知觉异常,比如有的孩子执着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等。
他解释,洋洋爱听刷卡发出的“嘀嘀”声,就是感知觉异常的表现之一。在这方面,患儿的表现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反复开门关门,有的孩子只愿意走同一条路,有的孩子只愿意搭乘同一辆公交车回家,有的孩子只爱吃同一种食物,还有的孩子特别敏感,不愿被人触碰或者抱。(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薛源 温红蕾 黄洁莹)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