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3D打印的航行器参赛,1363名师生在汉“竞航”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16日讯 “预备,放航!”随着裁判组专家一声令下,参赛大学生松开双手,一艘模型船如离弦之箭驶向水池对岸。7月14日—15日,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华中区域赛)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



室外赛事比赛现场。



室外赛事比赛现场。

本次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武汉理工大学主办。来自湖北、河南、湖南3省的20所高校和研究所的349支参赛队伍参加,参赛师生达1363人,创历史新高。

大赛分为室内赛事和室外赛事,室内赛事以答辩形式进行,参赛师生比拼新概念创意设计,直面船海领域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难题,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室外赛事则在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性能实验室操纵水池进行,各参赛队伍纷纷亮出自己制作的模型船,现场比速度、比船舶的智能化水平。



室内赛事答辩现场。



室内赛事答辩现场。

为参加这次大赛,武汉理工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大二学生鲁夏阳和团队同学准备了半年时间。在学校的船舶工艺实验室,团队完成了船型设计、船舶龙骨的切割打磨,以及组装、上漆等一系列工作,制造出了一艘纯木质打造、性能优越的模型船。

船模竞速比赛开始,鲁夏阳团队的小船笔直向前,丝毫没有偏航,仅用时6.2秒就抵达10米长的水池对岸,现场师生发出阵阵惊呼。鲁夏阳告诉记者,船模的电机性能和船型是决定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团队20多名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取得了这一好成绩。“参加此次大赛,对于船舶的航行性能、水动力性能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二学生余林海和队友带着自制的3D打印模型船参加智慧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项目的比赛。他们用两周时间建模和设计船型,用PRA材料3D打印出参赛船只,船上安装有红外接收器。船只需穿过水面上的4道拱门时,接收器接收到拱门上的信号数据,根据算法调整航向。

“船的形状不一样,阻力就会不一样,再就是红外接收器的灵敏度决定了船只能否调整航向,聪明地穿过4道拱门。”余林海说,在设计和造船的过程中,他们自学了电路、编程技术、建模等知识。

经过一天激烈的角逐,刘军彤同学所在团队项目《OE Doctor——导管架水下结构专业运维及健康保障系统》等50余个参赛项目荣获一等奖。

刘军彤是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三学生,他带领团队三年如一日,攻坚克难,针对导管架平台在水下检测中桁架节点无法跨越之痛,提出了全球首款基于交替式攀爬的水下机器人,并定制化开发了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到健康管理的运维保障系统,真正地实现了水下结构“看得见”“看得清”“可分析”“可评估”。

“在大一刚入校时,就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船海学科浓厚的科研氛围,也在学校创新创业环境的影响下,加入了学院甘进老师项目组,一直从事着水下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科研工作。”刘军彤说,未来他将持续深耕水下检测领域,去影响、去改变水下机器人世界格局。

据了解,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自2012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学科竞赛。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罗蓉表示,本次大赛旨在为广大关心海洋、有志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建功立业的青年学子搭建开放、创新、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各高校提供优质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船舶海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行业打造高层次、应用型船海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室外赛事比赛现场。

据介绍,武汉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榜单中,武汉理工大学位列全国第四,在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

(记者汪洋 通讯员杨立泉 徐猛 吴思怡 谢小琴)

【编辑:戴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