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历史教学,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7月下旬,学生早已放暑假,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的历史老师张尊健仍在伏案工作,他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反复修改教案和课件,力图让自己的历史课更接地气。
48岁的张尊健是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导处副主任,也是省市骨干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被学生和同行亲切地称为“好大一棵树”——不仅是因为他身材高大,更是对他立德树人、师德高尚的褒奖。
从《觉醒年代》讲到家国情怀
他的党史课让学生听哭了
张尊健说:“一切过往皆是历史,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将来的历史。”教材上的历史往往比较抽象,张尊健十分注重挖掘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历史的温度,并发掘它的思想性,提升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他的历史课生动、鲜活,深受学生喜爱。
张尊健以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为素材,以公益在线直播课的形式主讲《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线上党史课,收到全国各地在线学习者的201725个点赞,听课的学生直言“感动得哭了”“有百家讲坛的大师风范”。
2021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主题团日活动中,张尊健以《钢铁为证》为题,组织学生回顾了在党的关注下青山的变迁与发展,受到听课师生的好评。课后,他还带领学生去戴家湖公园、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武钢博物馆、武钢一号高炉遗址等地开展研学,现场给孩子们讲述青山区工业化过程,让他们直观感受家乡的变化,引导他们赓续红色基因,培根铸魂。
张尊健先后主持(参与)开发了8门校本课程,出版了8本校本(地方)教材,其中《军事史论与实践》《低碳生活》被评为全国优秀课程,《低碳生活》获湖北省校本教材评选特等奖,《青山史话:从荒原到宜居城区》获湖北省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
在实施校本课程《青山史话:从荒原到宜居城区》过程中,张尊健发现同学们对家乡的变迁非常感兴趣,就指导学生实地参访青山镇、武丰闸、青山江滩、戴家湖公园等青山胜景,了解其前世今生,开展“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历史写作。其中,张宇婷同学通过一个暑假的走访和记录,完成的作品《青山古镇的蝶变》获得“燕园杯”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比赛一等奖。
到拉萨去家访
他的脖子上挂满了哈达
2018年暑假,张尊健和学校的生活老师一起,一路护送十多个高一的西藏生回拉萨。到达拉萨站以后,西藏各个地方教育局的老师把住在林芝、山南、日喀则的孩子们接回家。还有四五个家住拉萨的孩子,张尊健就亲自把他们送回家里,并进行家访。他向学生家长详细介绍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有的学生家长不会说汉语,要通过亲戚转述,沟通得有些费劲,但他们对远道而来的老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分别之时,每个孩子的家人都给张尊健送上哈达表达感谢。脖子上挂满哈达的张尊健被他们淳朴、真挚的情感打动,更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为求学远离家乡的西藏生们刚到武汉时,常常水土不服。一个叫旦增确吉的女生患有胃病,发作时腹痛难忍,张尊健总是第一时间安排老师,或者亲自送她到医院急诊室就诊。期末考试期间,旦增确吉的胃炎又发了,张尊健陪她一起去医院做检查,CT、B超都显示没有大碍以后,又每天陪她去社区医院打针,并安慰她不用担心缺考。旦增确吉病好以后,张尊健帮她找来期末考试试卷,叮嘱她一题一题地完成。
外地学生感到家的温暖
师生共同出资发放助学金
学生小博进入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时,父亲因工作变动,刚刚带着他从外地来汉。张尊健观察到这个孩子有些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就经常找他聊天。
得知他因为自己说话带有南方口音、担心同学嘲笑时,张尊健特意给他安排了一名“社牛”同桌。阳光开朗的同桌经常和小博说说笑笑,带他融入集体,慢慢地,小博感到自己不再孤独。
学校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小博虽然没有报名参加,但坐在看台上的他开始为参赛同学加油助威,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这些变化都让张尊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三年里,原本敏感、内向的小博在这个班集体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高中毕业以后,小博一直跟张老师保持着联系。工作以后,为了回报学校及老师充满仁爱之心、耐心温和的教育,他提议出资,和张尊健老师一起,每年给一到两个贫困学生发放“博学助学金”,进行爱心接力。张尊健对此非常赞成。师生的这个善举一直坚持了下来,至今已有9年。
(长江日报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叶娟 摄影:记者彭年)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