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中田径队员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 学校供图
全面落实体育课程方案,编写体育校本教材,开设体育模块教学,高一高二年级打通教学,每次出来五个班级,五位老师同时上课……在武汉市第十七中学,体育“选课走班”模式方案实施近十年,培养出一批国家一级运动员。
3月29日上午,大课间时分,伴着欢快的音乐,武汉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们积极投身到跑操、跳长绳、踢毽子等运动中,校园里处处可见朝气蓬勃的身影。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的汉口市长吴国桢创办了汉口二女中,也就是武汉市第十七中学的前身。学校除开设科学、缝纫、刺绣等专业外,还安排了篮球、排球及田径等体育课程并组建了校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学校教育观为该校发展体育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传承也让学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997年该校与省体校、省体工四大队联办“武汉市第十七中学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为探索新时期体育人才培养走出了新路,培养了诸多国家一级运动员。其中,学生汪思庆在全国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第四名;李春霞在武汉国际马拉松女子半程比赛中获得冠军。
秉承“温文而雅,破缚求新”的优良传统,学校创新管理抓体艺,十年前学校体育课程即采取“选课走班”模式,进行体育模块教学,按个人兴趣分别进行篮球、足球、田径、体操等分类课程的学习。该方案让学子具有更高涨的体育锻炼热情和更丰富的各项体育运动技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武汉市教科院就曾两次在十七中进行体育教学展示活动。该校被评为全国首批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汪波)
【编辑:舒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