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需要的是呵护而不是“安置”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8中国老龄蓝皮书,并提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显著提高了,六成老年人感到幸福。

不过就像平均工资、平均可支配收入等评价指标可能掩盖问题一样,整体的、有些抽象的老龄叙事也有可能遮蔽快速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近几天有媒体提出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比如蓝皮书本身指出,约有一半老人从不锻炼,老年人口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失能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还不算少,也不是小事。

除了老年人口内在的问题外,还有代际矛盾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某些条件下还存在激化现象。比如社会局部存在人们说的厌老、仇老现象,表现在部分社会群体对健步、广场舞等以老年人参与为主活动的偏激情绪,舆论对个别老人在公汽、地铁等场合下强行要求让座等负面行为的过度渲染。“大叔”“大妈”之类标签也成为一部分人贬损老年人的歧视性叙事。

这种代际冲突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情绪也是可以明显感知的,其根源是中国的老龄化发展迅速。往往,老年人自己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在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调试中,面临困境。如何渡过自己的老年,老年人有没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很多都没有想清楚。

一个人,一旦变成“老年人口”,交际圈、社会圈都在减弱。老年人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困惑和呼声,缺乏对外传播的畅通渠道。在一个人人都是大忙人的社会,似乎也很难有人愿意倾听老年人的诉求。老龄化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还需要人们都真正行动起来,共同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好在经济发展会为老龄化提供某种初步解决方案,社会变迁本身也会有一种自适应机制。比如一部分退休老人并不乐意给子女带孩子,他们要追求自己快乐与自适,这是一种新的老年生活方式,而很多子女也开始表示理解。还有些老年人搬入老年公寓、大型养老社区。他们开始摆脱对子女的依附,追求自己作为老年人的独立价值。

帮助老年人实现自己的独立价值,让他们活出老年人的精彩,这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首先,我们面临观念更新的“坎”,家庭与老人之间关系的调整需要双方观念的转变。其次,老龄社会是需要一些老年人需要的基础设施的,除了商业化的老年公寓,还要有他们需要的各种活动场所。政府需要有所投入。

事实上,让老年人生活幸福、出彩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孟子提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乃是“王道”。现在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没有老年人发展、没有老年人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今后我们设计地方的幸福评价指数,必须把老年人的因素考虑进去,而且要加大权重。老年人口的幸福是一种公共利益。

【编辑:宗夏】


(作者:杨于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