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坚持创新引领,推进种都建设

长江日报吴大志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列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这都充分体现出国家对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武汉市作为全国种业发展的第一方阵,于近期发布了《“武汉·中国种都”发展规划(2017—2025)》,拉开了全面深入推进现代种业建设的序幕,对于健全国家种业体系、增强国家种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武汉市自2012年提出建设“大种业体系”以来,一直围绕建设“武汉·中国种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持续支持国家种植水生蔬菜资源圃等动植物种质资源保藏基地建设,依托46个高校院所、1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2名院士领衔的高层次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研发审定了223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在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甜玉米、水生蔬菜、柑橘等作物育种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种业产业发展方面,全市建成各类规模以上种业基地近100个,工厂化育苗基地20万平方米;在武汉城市圈及江苏、四川、新疆、海南等地建成制种基地50多万亩,构成了覆盖粮食、生猪、水产、家禽、蔬菜、林果、食用菌、生物疫苗等8个种业全产业链。在种业核心区建设方面,积极打造高农生物园和南湖国家农业科技园,成功引进杜邦先锋、拜耳作物、先正达、中化集团等世界500强种业巨头,聚集了农发种业、北大荒垦丰、丰乐种业、大北农、隆平高科、敦煌种业、华大基因等60多家种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形成了种企入园集聚发展格局。这些重大建设进展,赋予了武汉在新一轮农业发展竞争中抢占种业制高点的底气和信心。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关口,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开启种都建设新征程。

着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突出动植物种质资源在种业科技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完善国家种质水生蔬菜资源圃建设,大力拓展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瓜菜等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建库,积极建设湖北地方畜禽种质资源库、长江中游名优鱼类种质资源库和湖北地区林果花卉优势品种资源圃和资源保存中心。立足科研优势和产业需求,围绕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粮棉油、水生蔬菜、食用菌、果茶花卉、畜禽、淡水鱼等新品种的创制和应用,加快布局“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良种高效繁育—良种采收加工储运”的种业科技创新链,全面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武汉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深度整合区域种业科技力量,引导科研单位、企业、示范基地等共同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现代种业产业技术体系,有效推进种业研发推广一体化、一盘棋、一条龙。

着力推进服务平台创新。积极搭建种业科技会展交易平台,加快武湖种业博览园建设,办好“中国种都·武汉种业博览会”,建立种业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和种业科技成果转移交易中心,为加强种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和推动种业科技成果价值化、商品化、股权化和产业化提供服务。加快建立集交易、仓储、物流功能于一体的种业商贸服务中心,设立种业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覆盖全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服务与流通服务。大力发展星创天地和众创空间等种业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引才引智、创业孵化、市场开拓、政策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科技型种业企业,与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共同构成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群。组织在汉权威机构力量,搭建质量监督平台,建立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提供质检、鉴定、评价、认证“一站式”服务,成为国家种业市场监督体系的重要支点。

着力推进政策机制创新。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设立“种都精英计划”,引育一批国际国内高层次种业科技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兼职、挂职到企业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工作,深化科企人才交流合作;大力组织种业实用技术培训、专技人员培训、创业培训和国际贸易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种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推广服务人才。引导多元资金投入,探索实施贷款贴息、税收减免、项目奖补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更多国内外大型种企;建立健全种子种苗生产保险和收储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种子保险和收储的信贷投入,提高种业抗风险能力;设立多种形式的种业基金,引入更为广泛的社会资金参与种都建设。支持工商资本、民营资本通过并购和参股等方式进入瞪羚种业企业,推进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集团化种业巨头,做强擦亮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品牌。

(作者系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

【编辑 李尔静】


(作者:吴大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