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行记·励志不必太苦情

周玄毅/文

经典的励志故事,内核其实都差不多,无非是坚持做一件不被理解的事,苦兮兮熬到咸鱼翻身成功逆袭,让当年对自己爱搭不理的人高攀不起。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由各路或真或假的成功人士在各种场合以不同形式反复灌输,很热闹,也很单调。

而这类俗套之所以永远都有市场,是因为人总会有迷茫的时候。本来,随时评估状况并且做出相应调整,是我们亿万年演化出的生物本能,但是随着社会日益复杂,状况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看清。此时,既然鼓励你的人跟你一样稀里糊涂,“不管多苦多难,坚持下去总会看到希望”,也就变成唯一可行的安慰。潜台词是:反正我也看不清,您就咬牙死撑着一条道走到黑吧,万一成功了呢?

这种鼓励可能是有效的,但它毕竟太廉价。照老话说,这叫“挑剔的是买主,喝彩的是闲人”;或者按照李宗盛歌词里的说法,“许多不切实际的鼓励,都是来自酒肉朋友,或是远房亲戚。”想想看,当你在苦苦挣扎的时候,那些围过来啧啧称赞猛灌鸡汤的,有几个真心在乎你死活?

而且,李宗盛那个时代还算单纯,至少靠打鸡血赚钱的盈利模式还不流行。现在这句话恐怕得改成:“多数热血澎湃的励志,都是来自情怀营销,或是传销培训。”随口鼓励你的人,往小了说是不关心你,往大了说是忽悠你甚至利用你。作为一条咸鱼,总是想要翻身的;问题是,鼓励你翻身的人,有时只是这面吃完了想吃另一面而已。所以作为咸鱼的我们,必须得十分小心。

其实,真正关心并且鼓励一个人,是很累,很需要担当,也很需要智慧的。就像是你叫人家一脚油门踩到底,总得先帮他看清楚路吧?比如,同样是一个“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鼓励冉有听到就去做,是因为知道这个学生优柔寡断;性格急躁的子路来问,答案就变成了先得考虑家人。让孔子录个热血励志光盘在机场放给所有人看,他老人家肯定是不愿意的。又比如,罗素鼓励维特根斯坦终身以哲学为业,等维特根斯坦混成一代宗师,又是怎么鼓励自己学生的呢?——你们没戏,都去学个手艺吧!这对师徒其实都是为学生好,关键是要看资质如何再提意见。胡乱励志,既害学生,也害学问。

当然,励志也不一定不对,只是与一般的思路不同,它的力量并非来自昂扬的鸡血或者温暖的鸡汤,而是来自正确的认知。劣质版本的励志,宣扬的是苦情;而优质版本的励志,看重的则是智慧。举个例子,经常有人说,“你之所以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可是一辈子都悲催的人多了去了。相反,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节奏,难道不是成功人士的特征?找准定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最开心最有效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只是这个前提的自然结果而已。

因此可以说,劣质版本的励志对于苦情的渲染,是极具误导性的。因为值得鼓励的那种坚持,一定没那么煽情;而且恰恰相反,如果需要打鸡血才能维持下去,说明你根本不是这块料,还是别坚持的好。萨特在他外祖父的书斋里度过童年,比尔·盖茨小时候半夜爬起来偷偷玩电脑,哪里需要鸡血或鸡汤?哪里需要感天动地?不过是觉得这个好玩,做起来带劲而已。你如果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非要觉得读书和编程是如此凄凉的事,以至于一定要灌鸡汤才能御寒,那我还是劝你放下这碗原料可疑的汤水,认真想想自己适合干点别的什么吧。

总之,所有苦情励志,都有两个矛盾:1、你的坚持是真心乐意吗?如果乐意,有啥好苦情的?如果不乐意,找个乐意的事情去做呗,干嘛非要苦情?2、别人不理解你,你自己自信吗?如果自信,管他们怎么说?如果不自信,说明他们也有道理不是?总不能因为后来侥幸成功了,就说当年那些人不该笑话你吧?想清楚这两点,不苦情,咱们也能励志,而且不会不明瞎励。

周玄毅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行深辩论,偶有所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