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石头里藏着武汉的海陆变迁史

一颗石头,通过形状、颜色和触感,可以判断出其地质年代和形成原因,从而获取海陆变迁的关键证据。

100多名中学生,在奇石间穿越上亿年,发现了藏在石头里的秘密。

2018年,公园大课堂创新升级,全市30万中小学生将在28座城市公园里,开展一段绿色生态研学旅行。

5月28日,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七年级的100多名学生走进武汉中华奇石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馆长徐世球教授、奇石馆的自然导师王祥波以及该馆资深讲解员周倩,分别以水晶、化石、玛瑙奇石三组课题,引领学生走进石头的世界,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揭开石头的“身世之谜”。

一块化石里寻找武汉沧海桑田的证据

“一颗石头可以带来许多环境信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徐世球教授是本次研学活动的大咖自然导师,他从一块三叶虫化石入手告诉同学们,武汉地区保存着许多岩石,代表了4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通过化石的形状、颜色、触感,可以判断出武汉的地质年代和形成原因,从而知道在什么时期武汉是海洋,什么时候又变了陆地。

在和徐老师热烈的互动问答中,同学们逐渐打开了视野,慢慢产生了对石头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十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段凤萍老师也在现场发言,鼓励学生们大胆观察,仔细思考,认真绘制自然笔记。

发现“亚洲第一”的巨大水晶石

“经历十亿多年,恰好的温度、压力,才有可能形成这样绝美的自然奇观。”

徐教授带着同学们来到奇石馆的水晶展区,一块巨大的水晶石立马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块巨大的水晶重11.3吨,因透着粉色光芒,被称为‘蔷薇水晶’,论大小、种类可以说举世罕见。20年前发现时,便被称为‘亚洲第一水晶’。”

徐世球教授说,想要了解一块晶体的前世今生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如化学、结晶学、矿物学、光学、动力学等,这些知识同学们可能在课堂上还未接触,但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同学们探索地理科学的热情,有利于锻炼他们的综合科学能力。

三十二中学的老师也跃跃欲试,组成观摩团,由奇石馆的舒馆长(图中右三)带领下,参观了矿物晶体等。

在自然观察中遥想恐龙的生活形态

“观察恐龙、猛犸象和三叶虫的化石,我窥见了一个远古的时代。”

——第三十二中学七年级(6)班的周锦瑄

来自武汉中华奇石馆的自然导师王祥波,带领孩子们观察化石区的古生物,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开启了一扇扇恐龙世界的大门。

王祥波老师展示猪的獠牙化石

观察栩栩如生的恐龙化石

认真做观察记录

认真观察思考,每个孩子都会发光

经过一下午的学习与实践,不少优秀的自然笔记作品脱颖而出。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的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导师团,一一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给他们赠送小礼物,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研学活动的最后,徐世球教授特别点赞了三十二中学鼓励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行为。他认为此举一方面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深入认识了家乡,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从小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和素养,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他呼吁更多的中小学生能走进武汉中华奇石馆,参与研学旅行活动。

感谢武汉中华奇石馆的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

感谢研学旅行志愿团队成员:

湖北商贸学院张悦林、华中师范大学向瑞雪阳、

戴诗樱、苏晨、黎嘉颖、夏丽莎

长江职业学院殷博恒和王汕林

妈妈志愿者蔡娇娜和王雅儒

感谢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的全体师生及领导

(本文全部照片来自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