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高考40年, 武钢三中教师讲述“与高考不得不说的故事”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31日讯(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刘江华)武钢三中物理老师石践一家三代都是高考受益者。恢复高考40年以来,她角色多元,亲历了从旁观者、考生、监考人、送考者、高考服务人员的转变。今年高考前夕,她撰文《我与高考的四十年》,回忆高考往昔,讲述她与高考之间的奇妙故事。

一周以后,武钢三中将成为高考考场之一,而为考生营造舒心的考试环境,便是石践的重要职责。5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她。她的工作日志上已密密麻麻写满了注意事项:空调的消毒和清洗、吊扇安全检查及清理,破损桌椅的更换工作已经完成,教室门、电灯、窗帘的检查工作还没完成。其实,今年高考考场的准备工作,早在一个月前就启动了,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临近,有着近二十年组考经验的她,反而愈加谨慎起来。

“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石践老师告诉记者。“高考无小事,所有工作都要按规定严格执行。”按照惯例,每年6月5日晚上,她都要跟随校长重新巡视一遍所有的考场。再一次的检查每一台空调的噪音是否符合标准,每一张桌子是否摇晃……6月6日下午,检查完毕的教室会贴上封条。“这时候,我会稍稍的舒一口气,但不能放松。”石践说。

这一切的工作做完,在高考当天,她还要在校园的每一个路口检查值守人员的到岗情况,叮嘱敲钟人员对好时间,配合主考助理完成规定动作。



1960年,石践的父亲石文瑛北航毕业时与他自己参与设计的飞机合影。

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那年石践12岁。父亲石文瑛告诉她,高考是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举措,是普通人通向成功的阶梯。石文瑛是1955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的,后来从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正高职研究员,退休前是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

1983年7月,石践参加了高考。那个年代的家长是普遍不送考的,她自己从武科大骑车到市四十九中去考试,差点被公汽撞到。父亲听说后吓了一跳,最后一天坚持骑车带着女儿去考试,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从红钢城码头江边回家的情景,石践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后来,她考入湖北大学物理系。

1987年,石践参加工作,到武钢三中当了一名物理老师。第二年,她首次参加监考。早年的高考,教室里没有空调,用电扇降温,有时还会使用冰块。当时考生和老师中午都可以在学校订餐,她还记得有一道菜是汆汤圆子。

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的高考,石践老师第一次送考。在一冶一中考场门口,她碰到了高中班主任——任家路中学的郑铁军老师。碰巧,他也在送考。不过,那一年是石老师的第一次送考,却是郑老师最后一次为学生送考。轮回更替,使命传承。那一年,石践老师带的是一个扩招后的线下生班,那年却有不少学生上了重点线,她因此受到了学校的表扬,也慢慢的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1997年,石践当上了武钢三中总务处主任,次年该校就首次成为了高考考场。此后,石老师迎来了她服务高考的20年。



2010年,石践(左1)送女儿到武钢四中参加高考。

2010年,石践的女儿张弛也迎来了高考。复习备考阶段,石践忙于考场的各项准备工作,没法顾及女儿。高考时,她遵循回避原则,不能进入考场,却还要通过电话安排工作。没能好好陪伴女儿高考,成了石践老师最大的遗憾。



2017年,武钢三中门口,家长目送孩子走进高考考场。

在石践老师印象里,高考几十年发生着巨大变化:冰块已退出历史舞台,教室里安装了空调,主考会根据规定通知开启、为考生降温;以前高考前,石践要提前给每个教室挂好钟,今年接到通知,改为了电子计时;如今很少有考生自己骑车去高考了,都是全家人出动送考,还带动了考场周边的酒店经济;考生与公交车“遭遇”的情况也很少发生了,高考当天,相关道路会进行交通管制,对车辆限行……

高考的服务理念也不断提升:饮用水安全、桌椅高度、教室采光、桌面是否光滑平整、空调噪声是否超过规定分贝、教室温度是否适宜……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对考生的无微不至关怀。

石践老师认为,高考的意义在于客观公平公正选拔人才,让普通人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和途径,通过学习通向成功的阶梯。高考数十年来的变化,无一不显示出党和国家对知识与人才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高中生应把握人生的这一机会,通过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

【编辑 王锦婷】


(作者:郭丽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