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颗翩翩飞舞的种子,无意中飘到我手里……在这位从教25年的老教师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有遵从规律、用心培育,才能看到学生们像从土壤里汲取养分一样,吸收知识,自然成长。她,就是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教师——李庆。
“像种树一样做教育。家长播种老师育苗,家长洒水老师除草,家长扶苗老师施肥,密切配合,多方协作,才能将孩子们培养成参天大树。”李庆说。
李庆。
培土:“三自原则”促生根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李庆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土”。所谓培土,就是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从教室墙壁及黑板装饰入手,李庆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向日葵读书会、有声故事会、阳光之星光荣榜、每周最佳新星、每月达人秀……一系列区角活动,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空间变成了相互滋养的平台。
经常有同事笑称李庆“个子小、点子多”。其实,大部分活动背后的策划、执行等,都是由家委会和学生牵头自主完成。“我只是给大家找个噱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挥。”李庆说。
教室环境得到美化后,孩子们也跟着一起转变。在李庆看来,快乐和谐的班级环境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所以,她本着“自由、自主、自治”的原则,借助家委会、班委会等多方力量,着力打造教室环境文化,探索可视化育人路径,让空间成为老师的助教,促进每颗种子生根发芽。
施肥:“三学方针”壮好苗
显性文化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一环,学生在享受到环境带来的滋养后,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李庆着手进入“施肥”阶段。她大胆提出“三学方针”(自学、导学、助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从“知识传授”走向“问题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第一个被李庆付诸实践的是“图书漂流包”活动。李庆发动家委会资源,引导班上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参与到书籍的收集、整理、打包、流动等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落地执行,在打造书香班级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
紧接着,李庆又策划了系列采风活动,在大自然中沉浸式导学、助学。春天到了,她领着孩子们放风筝、养春蚕,体会语文课中的诗情画意;夏天到了,她陪着学生在走廊上欣赏急性子的夏雨,观气象、悟人生;秋天到了,她带着学生到街心公园看菊花展,感受生命“春露不染⾊,秋霜不改条”的顽强与坚韧;冬天到了,她又赶着学生到操场赏雪景,打雪仗、堆雪人,探索物理变化的艺术美感。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李庆总是带着一双智慧的眼睛,把原本单调的活动融入新鲜元素,变成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增长技能、扩展视野的养分。
25载,她所教的每一届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班风,取得好的成绩。
修枝:“四有主张”防虫害
教育就像种树,长到一定程度,就必须修枝剪丫,使主干得到更多养分,同时能减少病虫害,使树形更加美观。
在李庆看来,“修剪”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少不了班主任的“四个有”:有笑脸、有方法、有情怀、有引领。
每次学生吃完中餐,塑料桶里的消毒碗筷一片狼藉,这个问题困扰着全校所有班主任:治标难治本,经常性复发。
“何不让他们自己‘恶心’自己!”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念头在李庆脑中闪过。次日,她领着学生利用餐后时间参观各班回收桶,然后让大家轮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放太乱了”“应该分个类”……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碗摞整齐放在桶的一边,筷子则放在桶的另一边。坚持一周后,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规矩。于是,李庆动员做得好的学生先放碗筷,做得不好的学生在后面照着学。极个别模仿不到位的,再单独手把手地教,终于根治了这一顽疾。
“将班级管理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在语言基础、表达和性格等方面,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塑造效果。”李庆总结道。
灌溉:“四无心法”强树势
“让每个孩子释放本源天性”,这已经成为李庆最大的心愿。
去年教师节,她给自己定下一条“四无心法”:无差别心、无厌恶心、无偏好心、无得失心。她希望所带学生不分高矮胖瘦、不分成绩优劣,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他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
小柱,李庆接手的一名困难生。李庆从不拿他的缺点批评他,只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就进行表扬。了解到这个学生的体育不错,李庆在运动会报名时优先考虑他。结果不出所料,小柱为班级争得不少荣誉,在运动场上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荣耀。胆大心细的李庆趁热打铁,又在班会课上大力表扬小柱,希望同学们都能向他学习……一个月、两个月,渐渐地,小柱变了——上课听讲了,作业做好了,字写清楚了,成绩也提高了。
对于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李庆还有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对他们犯错后的“视而不见”,用暖暖的语气和动作,给他们留足情面,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去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今年“五一”劳动节,李庆联系到东西湖区柏泉茶场,带领16组家庭到茶场体验生活。有几名从不做家务的学生在摘茶叶累得满头大汗时,心生感悟,第一次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原来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有人在默默地付出。”
李庆用实践和成果证明树木、树人是相通的:顺乎自然,根深才能叶茂,立德才能树人。
(通讯员刘玲 吴菲 长江日报记者周锐 实习生吴琴宇)
【编辑:邓腊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