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四中校长王铭。
校长读书分享会现场家长们认真聆听。
孩子进入中学,很多父母会突然感到孩子仿佛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样子,家长也变得极为焦虑,寻求改善。如何顺利跨过“青春期”这道坎,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解放潜能呢?5月30日,江夏四中校长王铭做客长江日报校长读书会,分享读《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的心得,希望父母能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孩子。
太过于的爱会让孩子痛苦
孩子需要的是爱。在读书会的开场,王铭就抛出了这一观点。现场的家长有的忍不住笑起来。“是的,没有哪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们也认为自己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但很多家长也感受到了,孩子进入了初中,很多孩子对家长浓烈的爱和关心感到抵触,甚至觉得痛苦。”王铭说,究其原因,因为有些父母不懂得怎么爱孩子。
王铭说,书中有句话说得好,“爱”应该是无私的,不掺杂自己的想法和私念。如果掺杂了自己,这个“爱”就变质了,是自私的爱,是控制的爱,是有欲望的爱。这种“爱”使被爱者痛苦,被爱者痛并快乐着,并不舒服。
“实际上,不能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不爱,反而我们从孩子的角度看,家长的爱有点过头了,什么都要管,孩子往往受不了。”王铭说,现在不少家长都是把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强加于孩子身上,使孩子与自己一致,觉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比如中考填志愿,很多家长都要求孩子必须填报他们选择的学校,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忽视孩子的意见,有的还篡改孩子的志愿,“这真的是爱孩子吗?这种‘永远正确’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可怕的。”
王铭指出,这本书里谈到的“爱”,就是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允许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我们爱孩子,不是限制孩子,不是对孩子说‘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把孩子限制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边,把他的热情,把他的希望,把他的动手能力,慢慢的都框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边。长大了以后,孩子生活会很乏味,他们自身本来具备的能力可能都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这是极为可惜的。”
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在孩子的“青春期”中,家长们还有一个“惯性思维”,极容易和孩子引起冲突,那就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给孩子提出一些他难以企及的目标。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差,跟别的孩子比如何如何,这毫无意义。你一天说很多遍,自己的孩子呢,状况不一定能转变。”王铭建议,我们能做的就是先接纳孩子。不怕外界的干扰,不怕孩子带来的养育困难,耐心细致地把孩子拉扯大。王铭提到,在江夏四中七年级,有一位因为车祸导致下肢残疾的学生,但父母依旧用爱“浇灌”他,每天推着轮椅送孩子上学,驮着他上下楼,没有半分不耐烦,孩子也很乐观。“很多家长所抱怨的事情,和这位同学家长的遭遇不可比,但这一家人却能做到不抱怨,去接纳,从孩子现有的状况出发,去协助他的发展。”
“如果父母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指望孩子将来一定得考名校,读博士、做科学家……这些宏伟的目标必然让孩子痛苦,也让家长痛苦。”王铭说,一定要审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现状。对于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如果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可能会揠苗助长,有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种种热情扼杀在摇篮里。孩子成人后,内心可能会痛苦和烦恼,在工作、家庭中会产生相对多的冲突。
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完善
在读书分享会的最后,王铭建议家长们“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这也是书中提到的重要一点。
王铭说,当孩子不听话、叛逆时,很少有父母能自问: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这些表现?我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改善。当我们批评孩子不自觉时,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我们平时“宽于律己,严于律孩”?当我们抱怨孩子爱慕虚荣时,想没想过正是因为我们常拿孩子和人比较?“孩子身上的哪个问题,不是父母制造出来的呢?”
“想让孩子将来完善,请先让自己完善起来。”王铭说,自我完善就是父母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父母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终身学习的热情,才可能让自己尽力避免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成为问题的制造者。
家长不要局限于读育儿书
家长:作为家长,自我完善和学习的渠道有哪些呢?
王铭:可以从育儿书、专家讲座或网络上找到一些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该做的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多和孩子交流、亲近自然、接触艺术和社会志愿者工作等等,还可以多读些促进自我成长的书,而不要局限于读育儿书。
家长:孩子进入七年级后,逐渐发生偏科现象怎么办?
王铭:偏科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孩子被任课老师打击自信,不喜欢该科目;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对,感到学习困难。对偏科的学生,一定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量身订制个性化教学方案,我会了解该生情况,跟班主任一起寻求解决办法。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
从母亲角度写出生命的体验过程,更能让读者有真切的感动和启迪。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孙云晓著
从多元智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主张在习惯培养上,首先尊重儿童,提醒家长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
《爱和自由》孙瑞雪著
作者以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始终要用心灵和儿童对话,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和心情,从而让孩子在健康的氛围中自由成长。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陈克茂 何勇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摄)
【编辑:施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