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怎样看《精神分析引论》才不会受虐?

长江日报黄进军

2003年,刚拿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我很敬佩的某心理大咖强力推荐《精神分析引论》,说此书值得看十遍,带着好奇,在武胜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著,高觉敷译。书封面简朴,让我油然而生珍惜感。

对第一本读的心理著作,总会抱有很多期待,可开始读后,却备受折磨,高觉敷先生是心理大家,译文精确专业,但弗洛伊德的行文仍让我感到晦涩难懂,常常读上半个小时,就要搁在一边,喘口气。当时就怀疑做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这读心理学书的过程就是受虐啊,读书带来灰心丧气,也是头一回。不知为什么,经过三个多月的磨练,这本书终于读完了,当时确有任务完成的轻松感。现在想来,当时阅读带着很功利的感觉,想尽快攫取“大门派”的心理知识,增强一下摇摇欲坠的自恋,但仿佛被弗老爷子调戏了一次,更加惶恐了。这“创伤”延续至今,现在读书常提醒自己,倾听,对话,去发现一种美感,人间欲望横流,何苦在读书上都难清净一会?随性而读,一时兴起,清晨睁眼就读,不想读,三周也可不知书味,就让我面目可憎咋的,本已满脸沧桑。

读书过程痛苦,但《精神分析引论》确实是经典,不经意间打开了我看人性的新视野,从此以后一直与精神分析这心理流派爱恨纠缠。这本书分为三部分: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看书的过程也惊心动魄,原来可以这样看人的内心和行为!?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理解人的方式很肤浅可笑,一些难以启齿的、暗黑的人性部分决定着人,人原来做不了自己的主,生命本就无常,确定无疑的往往是幻觉执念,我反复再读,更觉得对待人的内心要谦卑,那些看似无意的“失误”,却是精致的设计,那幽幻的梦境,却是人生的真实,心理障碍患者的存在,却是在不断拓展我们理解人性的边界,这是另外一个世界,灵知交半,梦幻颠倒,生死共舞。

一个未知的心灵世界这么凶猛的侵入,让我心悸慌乱,那时读不进,可能也有一种无力失控的逃避,后来常有心理爱好者谈起读心理经典,捶胸顿足,咬牙切齿,抱怨太理论化了,文字太冷峻深邃,确实让人望而生畏,读这类书,就觉得是在自尊上划出血痕。当深入心灵之海如此艰难,那些心灵鸡汤类的读物便大行其道,甚至有人以读过这一类书为荣。也有一些心理书温暖亲切,文字优美,也有深度,让我格外欣赏作者的情怀,书也是人格的呈现。

古人云:大道至简,我也常想,纷繁复杂的心理理论是否也是一种防御,毕竟搞复杂比弄简单容易,心灵如沧海星空,不可言说却又总会有勇者迎难而上,向这些炼金者致敬!而我想写本心理书的愿望,如少女想化妆,很想美,但又很怕化完被人笑话。

还是看别人写的书吧,懒懒的看。

(作者为武汉荣格心理咨询中心创建人,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湖北省团校、武汉市妇联心理专家)

原标题为《从<精神分析引论>开始》

【编辑 华智超】

(作者:黄进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