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4月14日讯 在智慧教室里,通过大量传感器感知物体信息,对教室里的温度、光线、人员密度等环境进行感知,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到终端设备,构建起物联网,让学习更有意境;学校食堂全面实现智能化管理,从家长通过APP远程缴费、提前订餐、学生现场刷脸进餐,大数据后台分析,不断优化学生饮食安全和流程……13日,硚口区创建武汉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工作推进会暨2021年“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主题月活动启动,来自各个中小学的师生代表“云”享智慧校园带来的喜人变化。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数学教师周海婷在执教三下第六单元《日月年》一课时,借助万年历,利用大数据,有效结合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带领学生探究“年月日”的规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给出了一种新模式。
在武汉市十一滨江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肖晓川 的课堂上,他利用信息手段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前置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课前达标检测后,能反映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通过大数据分析,任意一名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以高效精准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而在武汉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在面对复杂的“线面垂直型”三棱锥的外接球问题时,老师把讲台让给了学生,学生熟练操作课件当起“小老师”,清晰的思路、流利的表达,令人刮目相看。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陶勇介绍,截至今年3月,该校网络环境从之前的300M升级为1000M光纤,智慧课堂系统从2.0版本更新升级到4.0版本,师生平板移动终端实现27个班级全覆盖,为师生课堂实现丰富的交互模式提供条件,有效的形成了集备课、授课、作业、课后辅导及大数据统计考试分析的精准教学闭环。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对学科平衡、教学重难点、学业波动等进行阶段教学动态预警,及时召开学科质量分析会调整教学策略,积极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手册和学业质量报告,改变教师从过去粗略的学情判断转向多维度更加全面精准的大数据分析。
硚口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没有固有的模式与经验,需要各个学校发扬“三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和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增强新时代的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六大行动”,即:做“智慧教育环境建设行动”的构建者;做“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的引领者;做“中小学校课堂革命行动”的促进者;做“资源供给模式创新行动”的指导者;做“数据驱动评价实践行动”的探索者;做“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的谋划者,积极构建硚口“平台空间+泛在教育”的智慧教育新样态,助力硚口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王雯婷)
【编辑:舒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