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洲仓埠600余名农村学子赴城关赶考,这一刻离梦想最近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6日讯 6月6日晨,武汉新洲仓埠,6万名当地村民自发走上街头,夹道欢送高考考生。当天,从新洲二中驶出36辆大巴车,运送600余名考生前往位于城关的高考考点。这些孩子们,心怀着改变人生的梦想,也肩负着父母以及村湾人的期望。

夹道欢送高考车队。记者彭年 摄

“农村伢把书读下来不容易,必须鼓鼓劲”

8时08分,送考仪式在新洲二中校门口正式开始。彩旗队、腰鼓队、高跷舞狮队……校门口热闹非凡,几乎每家商铺门前都挂上了祝福横幅。

考生相互鼓劲。记者彭年 摄

新洲二中校办主任王耀明介绍,自恢复高考以后,仓埠就有送考传统,起先是少数家长为自己孩子送考,渐渐形成风气,如今已变成一种民俗文化。2000年以后,民间组织仓埠商会也加入进来。

当日,当地万余名居民全员出动,夹道欢送,彩车开道、横幅满天、锣鼓喧天,送上他们对考生的祝福。记者彭年 摄

家长们在送考人群的最里层。头发花白的80岁老两口,他们的孙子是新洲二中考生。6日早上,老两口5点半就起床,步行了4里地,给孙子带来了零食。穿着一身红衣的魏女士,家住汪集,头天晚上就来了仓埠,在新洲二中附近住下,只为不缺席儿子的高考出征。

出发前留影。记者 彭年 摄

“高骁狮子”也前来送考表演,赢得村民们阵阵喝彩。为了给孩子们送考,师傅们早上4点起床,6点多就来到这里。

仓埠街上,站满了自发前来送考的村民们。骑龙社区的柳婆婆因中风坐在轮椅上,要女儿推着到街边送考。56岁的柳宏,十几年来每年都会来给考生们送考。今年,他把5岁的孙子、孙女也牵来了,轮流扛在肩膀上,让他们感受这热闹的气氛,告诉他们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农村伢能坚持把书读下来不容易,必须给娃娃们鼓鼓劲”。

当日,当地万余名居民全员出动,夹道欢送,彩车开道、横幅满天、锣鼓喧天,送上他们对考生的祝福。记者彭年 摄

村民罗自清家有考生。他说,塆里56人建了微信群,这几天,大家不停送祝福,他把这喜悦也传递给了女儿。

从校门口到驶离仓埠街,平时开车只需要5分钟,送考的队伍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让车队放缓速度的,是仓埠浓浓的人情味。

当日,当地万余名居民全员出动,夹道欢送,彩车开道、横幅满天、锣鼓喧天,送上他们对考生的祝福。记者彭年 摄

仓埠街工商联合会会长罗细珍说:“我街有学子123人回乡创业,创造经济收入2.3亿元。”

“走在赶考路上,是离梦想最近的时刻”

从新洲二中出发,到城关的考点住宿地,36辆大巴车载着考生,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

2018年6月6日中午,来到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高考考点集合的考生们卸下行李。后面的二天考试时间,他们将在这里度过。记者彭年 摄

一路上,男生朱世杰和同学们有说有笑。他穿着粉色的班服,衣服上写满了同学的祝福语。一到宿舍楼,他就搬起行李飞快进了宿舍。这几天,他们都将住在新洲一初的学生宿舍,部分家在城关的孩子回家住。

2018年6月6日中午,来到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高考考点集合的考生们卸下行李。后面的二天考试时间,他们将在这里度过。记者彭年 摄

朱世杰的家在新洲三店街新泉村,每隔两周回趟家,要坐40分钟的大巴才能到村口,升入高三以后,他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每次回家,朱世杰都会帮外婆搬柴火、挖红薯,干些家务活。外婆不识字,每次想打电话又不认识电话本上名字的时候,都会向孙子求助。她经常跟朱世杰说,要好好做作业,好好学习,更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外婆经常给村里的独居老人送吃的,即使她不识字,也是我的榜样。”

朱世杰说,这条高考赶考路,对他来说意味着成长、告别和责任。高考过后,朱世杰可能会去外地上大学,日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说到此,欢乐的男生眼眶泛红。

八九岁时,朱世杰曾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亲眼看到上一代人是如何品尝着生活的艰辛。他记得有天夜里,父母收工,路上遇到歹人,被拳打脚踢后带着一身伤痕回家。那天晚上,朱世杰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眠。读书多年,每当他觉得累了,都会想起那个夜晚,就又充满了斗志。

考生们在寝室里复习。记者彭年 摄

“我想考一所好大学,有机会还想继续深造,成为独当一面的学者。”朱世杰说,走在赶考路上,就是离梦想最近的时刻。

“如果这次我考上大学了,将是我们塆里的第三个大学生”

“如果这次我考上大学了,将是我们塆里的第三个大学生。”女生罗七一家住在范咀村前罗塆,现在常住在塆里的村民只有六七户了。赶考路上,她拖着一个旧旅行箱,还提了一个编织袋,带齐了考试期间需要的衣物、用品。怕考试期间着凉,她特意把长袖校服外套也穿在身上。

读书时,从家到学校,每次都是母亲骑40分钟电瓶车接送她往返。母亲没有上过学,早年一直耕种自家田地,早出晚归。罗七一记得小时候,母亲在地里,她和姐姐在家没有饭吃,姐妹俩就自己做饭,姐姐炒菜,她打下手。这两年,母亲不种地了,有时还为了多挣几十块钱,去接种树的重活儿。她的父亲快60岁了,还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每次父亲回家,罗七一都很害怕看到他又黑了瘦了,又苍老了。

这些年来,父母忙于生计,很少过问姐妹俩的学习,罗七一却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希望自己能考一所好大学,将来让父母过得好一点,“不想让他们再为了供我上学辛苦工作”。考前几天,她跟姐姐打电话说怕考不好辜负家人的付出,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考生们在寝室里复习。记者彭年 摄

“走在赶考路上,这种又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恐怕城市里的学生很难理解。”新洲二中高三(16)班班主任周智鑫说,班上35个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约三分之一的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农村孩子都很难像城区学生一样享受父母陪伴。“他们普遍独立、勤奋、能干,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周智鑫说,这条赶考路,将是他们人生的新起点。 (记者刘嘉 通讯员林贵明 吴耀武 揭兴旺)

【编辑:叶子】

(作者:刘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