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2年修复7000册古籍,有的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籍修复工具记者冯爱华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6日讯(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蔡卫萍)纸捻成钉、打孔走线,一本自制线装书就这样诞生了。6日上午,武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古籍修复技艺展示在武汉图书馆举办,该馆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贺琳带领读者制作线装书、了解古籍修复知识。

贺琳是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32年间,她带领的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修复古籍7000余册,其中明代刻钤印本《印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看,用针轻轻一拨,线就走直了”,走完线后打结,塞入孔中、藏住线头,首次尝试的人也能轻松制作出古色古香又结实耐用的线装书。“一些散页的资料,个人纸质收藏,完全可以在家自制成线装书”,贺琳弟子杨明丽说,这也是线装书现在仍在使用的原因。

贺琳讲解线装书知识记者冯爱华摄

比线装书更需要技巧与耐心的是古籍修复。镇纸、毛笔、板刷、锤子、摄子……大大小小十几样工具在桌上排开,贺琳介绍,把一本破旧不堪的古籍“修旧如旧”,往往需要20-30道工序。首先是判断古籍材质,“是竹纸还是棉纸、皮纸,用手一摸就知道”。然后是寻找纸样或是将纸染成相近的颜色,再拆线、编号、整理、补书、折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

有时需要清洗书页,污迹较轻的用毛笔尖蘸热水刷洗,污迹较重用开水冲洗、木棍挤压。古籍的纸墨与现代不同,手法得当,纸墨不会受损,“只是修补后的书页较原来厚,需要把书捶平、压实,那把铁锤就是用来做这个的”。普通胶水因含化学成分不能使用,因而粘贴补纸的浆糊也要自制,“每天用小麦淀粉调制”。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字迹缺失、污损的要保持原样,“每一次的修复也是可逆的”。

修复后的《宋史》记者冯爱华摄

文献价值较高的古籍会用“金镶玉”的方法修复,这种方法多用于书品短小、书脑窄、夹字书籍,以白色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页中间,用纸捻将衬纸与书页订在一起。白色的新纸衬着黄色的旧纸,看上去却浑然一体,称作“金镶玉”。

据了解,武汉图书馆馆藏线装古籍21万余册,馆藏5000余部碑帖拓片、200余种家谱均为特色资源。该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传承,培养了一批古籍修复师。目前,馆藏善本古籍均已修复完毕。

【编辑:符樱】


(作者:冯爱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