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都在行囊中

郑勇兵(武汉作协签约作家)

中秋节快到了,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姑妈给我打来电话,说嘴馋了,想吃家乡的菜,什么腊肉炒藜蒿、财鱼焖藕、酸辣藕丁、侏儒三蒸……新疆远离内地,气候苦寒,难得吃上南方丰腴土地里生长的美味。于是,每年回蔡甸探亲,姑妈总会带一些土特产去新疆,这些散发着家乡泥土气息的食材,和姑妈一起,跋涉千山万水,给身在异乡的姑妈以慰藉。

蔡甸土地肥沃,湖泊众多,水产丰美,优质的食材、精良的烹调技艺催生出享誉中外的蔡甸美食。有这样一首歌谣广为传唱 :“南湖的喜头高湖的鳊,沉湖的野鸭烹菱角 ;小奓湖的米虾糊粉砣,莲花湖的财鱼焖鲜藕。”

蔡甸素有“中华莲藕之乡”的美誉,藕系列食品甘香酥脆,回味悠长。还有那浸润着泥土芬芳的藜蒿,具有浓郁湖乡风味的侏儒山“三蒸”,色泽金黄的大集豆盘包子,名遍江城的新农牛肉……

将蔡甸的饮食文化传扬四方的不仅有美食,更有烹调技艺精湛的蔡甸厨师,他们领悟美食的精髓,在蔡甸名厨的手中,美食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著名评书大师何祚欢由衷赞叹“:天下美食出汉口,汉口名师出蔡甸。”

饮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拿藜蒿来说,蔡甸的南部水乡,一直盛产野生藜蒿。清光绪《汉阳县志》记载 :“藜生于阪隰”( 音 xí,低湿的地方 ),“而以沼泽尤佳”。现在的侏儒、永安、洪北等地的湖汊、土埂上,仍生长有野生藜蒿。

关于藜蒿,蔡甸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姓黄的穷女子天生丽质,被选入皇宫后,深受皇帝宠爱,皇后则对黄妃恨之入骨。有一年春天,黄妃思念故乡,托人带信从家乡带些藜蒿来。结果皇后跑去皇帝那告状 :这个女子是狐狸精转世,她每天放着大鱼大肉不吃,专吃野草根。于是皇帝将黄妃打入冷宫,不久,黄妃过世。过了几年,皇帝巡视地方,途经汉阳时,地方官将本地特产藜蒿进献给皇帝品尝。皇帝这才晓得冤枉了黄妃,便在她的出生地修了一座黄妃陵。之后,黄陵就成了一个地名,藜蒿也成了“皇妃菜”。

更深的涵义是,过去的老百姓一到冬、春季节,缺衣少食,为了吃起藜蒿“不掉价”、没有心理负担,于是借用这个美丽的传说来推崇这种民间美味。这也成就了藜蒿从“狐仙草”到“皇妃菜”的华丽转身。

由于藜蒿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并不是每一个漂泊在外地的蔡甸游子都能随时随地品尝到家乡藜蒿的独特风味,于是,每逢节日,那些返乡的游子,在离乡前总不忘让亲人准备好几把藜蒿带到客居地,聊解对家乡风味的怀念,藜蒿成为了蔡甸人加深感情的情感纽带。蔡甸人出差在外会见亲友时,往往会捎上几把码得整整齐齐的鲜嫩藜蒿送给对方。藜蒿不仅是一种美味菜蔬,更是一种令人无法割舍的家乡情结。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食材一步步来到餐桌,成为陪伴蔡甸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漂泊异乡的蔡甸游子乡愁的寄托。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往往是那些寻常食材能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它们奔赴到各个大同小异的房屋里,在每个极度相似的窗口,在每个装修风格迥异但都透着温馨光晕的餐厅,在或古朴或奢华的杯盘里,讲述着完全不同但都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动人故事。我发现,不论是简单还是繁复,不论是平常还是稀有,正是因为美食的产生,给我们这些行走在世间的凡人,给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落脚点。

我们用手边最朴素的食材和简单到世人皆知的烹饪方法,来讲述生命中曾经有过的那些真情实感。江汉三鲜、过桥鳜鱼、荷塘三宝、糯米鸡汤、干烧狮子头……这些透着浓浓蔡甸乡土气息的美食,折射出蔡甸的历史、人文、社会、民俗的风貌。这些菜品出现在各个酒店,出现在蔡甸城乡的小餐厅油腻的菜单上,出现在平凡百姓的餐桌上。这些不同的食材和菜式,把我们生命中曾经发生过的点滴慢慢串起,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念起、想起某个人、某些事,怦然心动,眼角泛起盈盈泪光。

这些华丽、朴实、普通但又深刻到我们骨髓里的食材和菜式,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因美食的魅力而熠熠生辉。我想,这就是美食的真相。而我,则等待着姑妈再一次探亲回来,我还会把家乡的特产塞满她的行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