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君忆当年高考作文:2005、2008、2013回忆杀

高考作文题引发众议,也勾起长江日报评论君的回忆。相隔久远的时光,但记忆打开的那一刻,挥笔作文时的情绪又如潮奔涌,相信其中许多的感受应该是读者诸君都曾有过的。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

2013年我参加了湖北高考,当时的作文题是“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是一道富含哲理的作文题。巧的是,我在大学所修的专业便是哲学。后来,才知道“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闺怨诗,但单独拎出来之后,却别有一番哲理。“上善若水”和“方圆之道”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以此为题,确实对高考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很高,也难怪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考生直呼太难。

现在若让我重回高考考场,再作答此题,或许能比当时答得好些。随着人生境遇的改变,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的我,同五年前的我相比,又有了不同的体会,又有了些许进步,这便是一份欢喜。

力量在“举手投足之间”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我高考那年的作文题是《举手投足之间》。高考结束后,语文老师告诉我,今年的高考作文旨在以小见大。

如今,我的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完全想不起当年的作文里,我引用了哪些人物,论述了什么故事,但是,我却可以清晰地回忆起十年前的影像中,那拾起水瓶的手,那积极指路的手,那举着旗帜的手。这种差别忽然让我迟到地读懂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其实就是用点滴汇聚起社会的能量吧。一声关心、一句理解、一次伸张正义、一回挺身而出,看似微如烛火,但是,当这一束束的烛光一同闪耀时,却足以点亮夜空。这或许就是老师当年所说的“以小见大”吧。

下笔瞬间如释重负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我的高考是在2005年,当时的作文题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段有关“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描写。

短短的800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只不过是报纸上的一个小方块。但对于当年的我来说,这无疑是我18年来写过最为事关重大的文章。文章的内容,到如今其实早已记忆模糊。唯一算得上清晰的是下笔的瞬间,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反倒有了一种“终于走到这里”的轻松感。

几乎可以肯定,这篇文章几乎不可能是你我所写过的最精彩的那篇,但这并不重要。事实上,多年之后当你回想起这一整段经历,它的过程、内容甚至结果,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也是能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其实是你勇于开始的瞬间。

【编辑 华智超】

(作者:华智超 李尔静 杨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