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医学科医生许慧:“我这人喜欢挑战”

没有独立的办公室,采访在一间备用的重症监护室(下称“ICU”)病房里进行,许慧医生双手交叉坐在蓝色塑料椅上,旁边是两张铺了隔离罩的病床,几个挂药水的支架,透过她身后的玻璃,能看到病房里各类数据闪烁,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时刻监测着患儿的生命体征。

面对一名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长江日报记者想象了很多抢救患者时惊心动魄的场景,然而聊到救治经过,许医生多一带而过,她没有太多的机会打开话匣子,采访进行的10分钟内,她就被打断了3次。

办公室成了备用监护室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许慧。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9月25日,记者来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下称“省妇幼”),3号楼的电梯口排着长队,喧闹声不绝于耳,到达12楼却异常安静,出电梯左转,墙上贴着“儿童重症医学科”标志,左边一道玻璃门背后就是ICU,右边门后是家长等候的咨询室。

病房里,患儿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护士在其间来回穿梭,只有时不时监护仪传来急促的报警声。

“叮哐、叮哐、叮哐……”报警声响起。

“许主任,12床血氧不足80%……”

采访中,许慧腾地一下站起来,快步走到重症监护室里,12床是一名4个月大的宝宝,患百日咳,他身上一条条细小的管路连接着心电监护仪。

许慧立即接手,调整用药、呼吸机参数,5分钟后,孩子的血氧饱和度升到了90%以上。

“在外人看来,抢救都是惊天动地的,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就是常规治疗操作。然而孩子病情瞬息万变,生死攸关,容不得半点延迟或失误。”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只要许慧手机有消息转入或者电话打进来,她都会立即进入工作状态,认真捕捉电话里的患者信息,这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交代了值班医生几句后,她对着安静躺在病床上的孩子说:“小胖墩,加油啊!”  许慧有一双月牙般的笑眼,让人如沐春风,她告诉记者,患儿虽然在昏迷中,但仍能感受到外界的情况,和他们说说话恢复得会更快一些。

这样充满童心的人文关怀,无疑为冷冰的ICU病房增添了许多温暖,让人感觉很治愈。

2004年,省妇幼成立了儿童重症医学科,由许慧牵头负责,成为华中地区最早成立儿童重症监护室的专科医院,是湖北省儿童重症患儿救治中心,承担着湖北省和周边省市危重患儿的急救、转运和高级生命支持。

如今,在这方不足1000平方米的空间,她和50名医护人员管理着30张标准ICU床位。“我要保证来这里的患儿都能得到科学的救治”,这里唯一可以做独立办公室的房间成了备用监护室,医护人员共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10月15日,一名患儿需要单独的监护室,这间备用监护室就派上了用场。

“你们做,我来兜底”

儿童重症科主任许慧(右)和同事一起察看X光片。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小时候经常生病住医院,许慧暗下决心好好读书,考大学,当医生。1982年,她如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留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成了一名儿科医生,后又来到省妇幼工作。

做儿科医生多年后,许慧不愿停滞在原地。“当时条件受限,很多重症患儿在本院无法得到救治,转运到别的医院对患儿来说会增加风险,对医院来说也限制了发展,心里是最难受的。”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内医学界对于ICU病房的开设呼声愈发强烈。“成人ICU发展了,我想是不是也可以建立儿童ICU?”

“我这人喜欢挑战吧。”许慧满脑子只想着怎么把患儿救活,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机会。2004年,她带头建立了儿童重症ICU,成立之初,人手严重不足,许慧以科室为家,天天守着病人不敢懈怠,要做诊断、和家长沟通……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穿梭于各个病床间,步数都是2万起步。

儿童重症室的孩子,有不少是命悬一线的紧急救治。

今年年初,一名两个月大的女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重症肺炎,全身多脏器衰竭,一哭就嘴唇发紫,救治希望渺茫。

重症患儿的手术很多时候是一场接力赛,第一棒往往是从许慧开始的,要想进行心脏手术,必须先把宝宝的肺炎控制住,改善肺功能,争取手术机会。

在外科医生担心手术中患儿体征不稳的时候,一向温和的许慧放话:“只要你们能做,我来兜底。”一言一行里透着果敢、坚韧。

“很多时候患儿辗转多个医院,来这里时可能是最后一站了,我们必须找到一线生机。ICU要做的就是创造做手术的条件,给外科医生足够的底气。”

这种魄力也来源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凭借着“最早”“最成熟”“最多例”的先进技术,20年来,省妇幼儿童重症医学科已成功救治危重患儿超过2万例。

许慧带领ICU医护团队根据患儿血培养、肺泡灌洗液培养结果,多次调整用药方案,结合床旁支气管镜、俯卧位通气等综合救治方案,迅速缓解症状,患儿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一个星期后,许慧完成了任务。宝宝撤下了有创呼吸机,能自己出50%的力去完成呼吸了,外科医生顺利进行了心脏手术,宝宝的心脏功能明显好转。

事后许慧坦言:“做这个决定所承担风险和责任巨大,但我和团队抢回了幼小的生命,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非凡的胆识,她成功带领科室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站在了学科的前沿,在重症救治等方面的综合学科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转运上演生命接力

儿童重症科主任许慧在重症监护区察看设备。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重症患儿的救治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配合。默契的团队是抢救的关键。

为了让更多的危急重症患儿得到更好更专业的救治,省妇幼儿童重症医学科在成立之初就组建了急救转运团队,接收年龄从1个月至18岁的危重患者,足迹遍布整个湖北以及湖北周边省份,如河南、江西等地。

转运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呼吸心跳骤停后,脑细胞会在4分钟之后开始不可逆的死亡;而重度创伤,现场“白金抢救时间”只有10分钟。他们必须马上作出专业判断,同时还要应对病人家属的情绪、经济状况及家庭内部矛盾。

数月前,咸宁通山县12岁的悦悦(化名)因重度肺炎,呼吸衰竭命悬一线。省妇幼儿童急救转运团队接到电话后,医护人员15分钟内准备完毕即刻出发。

转运医生秦晨光在随救护车途中,一边电话了解孩子病情,指导当地医院进行持续救治,一边和许慧、该科副主任夏治会诊病情,判断出悦悦极有可能是暴发性心肌炎。到达当地医院时,悦悦突然出现了心跳骤停,秦晨光立刻给孩子做了心肺复苏,实施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等高级生命支持抢救措施。

转运到达省妇幼后,儿童重症医学科的当班医护早已做好了救治准备。许慧立即安排医护人员进行ECMO(最高级的人工心肺机,能暂时代替心、肺功能维持生命)的准备工作,尽全力积极抢救。同时,她和参与救治的团队一起发动募捐,想方设法节省治疗费用,帮助患儿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经过3天ECMO的救治,悦悦肺部病灶明显好转,并最终脱险。

20年来,这个转运团队不分寒暑昼夜,疾驰在全省乃至周边省市的道路上,每年大约转运危重患儿300余人次。

与死神争夺,多数时候能赢,许慧说:“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我们还要掌握更多诊断和治疗技术。”

今年58岁的她从医30余年,时间几乎都给了工作。“没有特别的爱好”,她忍不住自嘲“连打麻将都不会”。

许慧话不多,但聊到专业,会发现她永远在想怎么再往前走一步。“我退休前就想着把ECMO开起来,没想到现在真的实现了。”如今,该科室抢救技术及水平已经和国内前沿接轨,人手和设备也不断地“更新升级”。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罗华荣 黄洁莹)

【编辑:张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