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尚与计划报废|无限杂思

文/刘洪波(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ZARA、优衣库、无印良品、TOPSHOP,这些品牌以及与之为伍的难以尽数的一系列品牌,被称为“快时尚”。

时尚本身就是快的,但快时尚是更快的。时尚本身是追新的,但快时尚是更加追新的。时尚的发布周期,至少以季为时间单位,快时尚的发布则是以周甚至以日为时间单位。周期是如此之快,以至快时尚根本用不着发布,上架就是发布。

时尚是现代主义的产物,现代主义强调了变化,但如果不能产生商业价值,那么现代主义就没有什么价值,同时也无法持续周转。因此,时尚是需要“品质”的,品质起到的作用,是使时尚保持奢华的属性,就像银餐具之于普通餐具那样,奢华中的溢价部分支撑了时尚的可持续性。

与之相比,快时尚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物。时尚的时间性被突出地、激进地得到强调,时尚的奢华一面被放弃了。为了争分夺秒的节奏可以延续,快时尚定位于具有很高可及性的出售价格。然而,总体的持有成本并不会降低,快时尚打造它的“合格用户”,只有“与时俱进”地跟随最新上架品,才算是一个“轻奢人士”。你用1件时尚奢侈品的资金,转换成购买10件快时尚商品的机会,这就是快时尚为你设计的消费路线。

时尚商品在季节之外仍然具有折旧后的残值,包括使用价值的残值,以及符号消费的残值。快时尚不同,它以消灭商品的残值为使命,取消了商品的可折旧性。快时尚商品不同于“一次性商品”的,只是其制作材料与一次性商品不同,它是有“真材实料”的。在这里,“真材实料”只是用来显示其“轻奢”特性,以之区别于一次性商品,从材料上来说,它与廉价品不会有什么区别,而品牌的“轻奢”定位,使其具有比廉价品高的价格。

但快时尚是时尚的同盟者。它们都基于消费的“在时”而存在,时尚重风格,而非用途。一件物品的风格在时间上是合适的,那就是好的。快时尚细分了消费,在廉价品与时尚品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为随着购买力提高而产生的那种随时准备更换物品的态度提供了满足渠道。它并非分走时尚一杯羹,而是扩大了时尚美学的粉丝群,为时尚消费拉来了预备队,“轻奢”与奢华与其说是趣味的差异,不如说是消费力的差异。

传统上,商品发布的周期,其实就是商品价值的半衰期。新品发布上市,前款商品的价值大概就要减半。价值减半并不意味着它还要维持出产,而是意味着它将要退出。所有商品都是成系列的,整个新品要覆盖从低端到中端、高端、顶端的全部区间。因此,新品发布,其实就是一种按计划淘汰。这是商业时代的基本规则、消费主义的基本逻辑。在商业时代还没有降临、消费主义还没有得胜的时期,一件物品的使用时间,以其不再具有使用的可能才算完,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有些设备甚至要用几十年。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可以把任何东西都无止境地生产出来时,商品就必须进行“有计划报废”。保值期、保修期,其实就是软性的“报废期”,它的作用与其说是保证物品的正常功能,不如说是提醒你物品已经过时、已经需要报废。倘非如此,简单的重复生产就会使生产链条终止于过剩,于是,“有计划报废”在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那里就制度化地推开,消费升级的推手,有的是技术进步,有的不过是“报废”的需要。为了使报废显得必要,生产体系要推出新品,还要使商品被精确地设计,例如使它既能够在“保证期”内完好地发挥作用,又能确保它在过了保证期时不断出状况,让修理成为常态、让性能不足成为必然,使修理和维护性能的投入显得很不合算,从而使购买新品显得更为“理性”。

快时尚把“有计划报废”发挥到“快淘汰”水平。它是最新的潮流,因而有着最去持续化的考虑,甚至主观化排斥一件衣服的历久性。它是价格偏低的,因而即使你购买了一次也不穿戴,也不会过于心疼。它全方位地方便你及时、果断做出购买决定,甚至鼓励冲动消费。如果你第二次穿戴它时,觉得有些不伦不类,那是最好,因为这样,你就会再去购买,而它已经把你的品位锁定在“轻奢”之上,你当然还是会再去买一件同样品位的东西。快时尚消费依赖于“成瘾性”,就是沉溺于样式、风格的新异性,每天都更新款式对应于“每天都有新穿戴”的需求,商品瞬间的“亮化”、小批量生产显示的个性与淘汰发生的速率,使人担心一旦犹豫就会失之交臂。

快时尚或说“快淘汰”加速了一件东西从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一定程度上,整个商业过程,不是为“有用”而运转,而是“为废弃而运转”,只要有货币在流动,那么整个社会生产链条可以为尽快废弃而开动。这在“经济”上非常有合理性,但在环境上则是非理性的,经济价值上的高效率往往正好带来生态价值上的低效率。有资料说,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在衣服上花费1700美元,这笔预算可以购买“485件Forever21的‘Fab Scoopneck’上衣,或者340双Family Dollar的女士凉鞋,或者163条Goody的七分裤,或者在Target超市买56件Mossimo‘修身长裤’,或者47双Charlotte Russe的坡跟鞋,或者11件JCPenney的西装”。而在英格兰,“女性平均每人有22件衣服挂在衣柜里从未穿过”。

“经久耐用”基本上已被清理出商品评价,“耐用品”的概念已经基本消失。现在,商品在制造出来的时候,就没有打算作为耐用品而出现,“快时尚”的精神体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任何东西的“设计寿命”都被压缩了。即使是这样,消费者还往往用不到设计中的淘汰日期,就进行了主动的更新,人们似乎是在以“消费量”来度量着生命的分量,后一代人能活出前一代人的几辈子。

【编辑:贺方程】

(作者:刘洪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