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见绿提质”营造一流环境

城市建设篇·园林绿化

美丽江汉,绿色融入生活

拆墙透绿、控规建绿、精细提质。多年来,江汉区在寸土寸金、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精耕细作,把文化融入园林、把绿色融入生活,打造出“四季有绿、四季看花”的靓丽的风景线,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时代、新气象。迈步新征程的江汉区,将园林绿化工作融入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建设中,抓住军运会契机,实施“拥抱绿水青山五年行动计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全域绿化,建管并重;坚持项目带动、社会发动,全面提升城区园林景观和生态承载能力,不断优化滨江滨湖公园,点亮慢行空间,构建立体绿化,打造特色精品园林绿化先行示范区,为构建富裕活力美丽幸福新江汉“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

让百姓共享“绿意盎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汉区的园林绿化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6月,江汉区园林局成立,园林绿化开启良性发展之路。

公园建设,碧水绿荫交融。1990年—1997年,小南湖公园、喷泉公园建成;1999年初,市区政府投资8000余万元的西北湖公园面世,融文体、水景、绿化于一体;到2014年前后,6个湖泊公园全面建成,成为鸟语花香的城市名片。

道路绿化,植被景观凸显。上世纪80年代,江汉区植树特点是大苗多、观赏花木多、树种多。1984年,该区制订“绿化美化堤貌,改善城市环境”目标,堤身布置有观赏价值的鹅绒草、四季青、紫薇等植物,堤防绿化由单一植树向公园化方向发展。龙王庙观景台上,建有“双龙戏珠”壁画、带状花坛、小径、蘑菇亭,辅以小型花坛点缀,成为观江景胜地。1999年,龙王庙景点游园、张公堤堤边公园一面世便游人如织;2000年,流通巷至江汉关堤防,绿化率达到60%以上,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住宅绿地,小区游园密布。上世纪90年代,新开发建设的小区内,开始注重绿化和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多小区设计了供居民休闲的小游园,小区绿地做到规划、建设、验收“三同时”。到“十二五”末,不仅每个社区都能“开窗见绿”,还有“绿色管家”在家门口“贴身服务”,市民种绿护绿的热情高涨。


精耕细作

实现城区“品质跨越”

         

随着江汉区街头巷尾实施园林品质提升工程,居民随处能欣赏到姹紫嫣红。

6大公园四季花香怡人。常青公园内,种有35000株紫薇花,三四千平方米的油菜花和野花,春夏一幅田园风光;后襄河公园内玉兰花、荷花景色迷人,是百姓舞者的天堂;菱角湖公园内,各色桃类植物和大批新植的银杏、翠柳等乔木、花灌木,以及30株园花木芙蓉,勾勒诱人岸线;西北湖绿化广场,绿草成茵,鸟语花香,迎春花、红叶碧桃、樱花与油菜花在春季竞相盛开;小南湖公园海棠花绚丽,是老年人赏盆景、品书画的乐园;龙王庙公园内,每到冬季,茶花与茶梅、腊梅竞相开放,春季沿江可望见满山的映山红。

立体绿化巧用“海绵”理念。借军运会道路品质提升的契机,江汉区在路旁、广场、屋顶、天桥上也做足“绿文章”,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在全市率先尝试人行天桥的垂直绿化,13个人行天桥将陆续披上“绿色外衣”;紧邻姑嫂树高架的苏宁平台,采用蓄水种植器种植了1500平方米绿化,未来可向全区推广;金家墩涵洞内,增设了爬藤植物,让过往车辆如沐春风。

园林彰显文化底蕴。江汉区充分搜集历史文化建筑、百年老品牌、历史风貌街区等文化资源,作为园林绿化建设的素材,将老码头、老里弄、老街巷、老会馆与城市园林布局意蕴交融;同时借助“商贸文化”的多元并蓄,在繁华区域重点路段实施道路绿化、彩化、香化,让“绿成荫、花成海、路成网”。

江汉区还将进一步加强绿化精细化养护管理,通过一流规划设计、一流的建设质量出精品,推进城区绿道体系化,力求绿化功能最大化,让园林绿化更好地服务于民,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策划: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刘元聪 朱素芳

(作者:刘元聪 朱素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