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长江日报闻竞 陈勇涛

6月22日至23日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对外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外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及相关的外交实践都是基于中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这个现实,中国在外交上的主动性增强,能力触及范围增大,担负的责任也越大。

中国早在2011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对于推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国际体系转型变革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同时,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发展使各国越来越成为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地缘政治较量此起彼伏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中国在努力担当负责任大国的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国内环境,精确分析国际局势,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积极有为、敢于亮剑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外工作要“更好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大局”。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描绘了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蓝图和具体实施战略,结合时代形势,实现了外交理论在概念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方针的提出,表明了中国愿意与邻国增进感情、坦诚相待、互惠互利、包容发展的良好愿望,顺应了周边环境的发展。

2014年5月21日举办的上海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强调中国将同各方一道,推动在亚信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并写入峰会发表的《上海宣言》,为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2014年11月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面对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才是当今我国面对国际社会的紧迫课题,才能在国际舞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态度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相关问题举行了深入的会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特征,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处理大国间关系提供了崭新思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进一步提出开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要坚持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强调这是建设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必须做强和夯实的“五大支柱”,这也是推动世界更加均衡、公平、包容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支柱”。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又一次强调互利、合作与共赢,呼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全球伙伴关系来应对挑战,他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同为地球村居民,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今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是对人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向西看”和“走出亚洲”拓展中国战略空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足迹已经遍布了亚、欧、非、北美、南美和大洋洲近60个国家,出席了上海合作峰会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众多重要国际会议,并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理念,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中国蓝图,为处于深度调整中的世界格局演变指明了方向。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3%,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不搞霸权不走强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向世界做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面对边疆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中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维护国家核心安全利益。面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制衡,中国提出“一路一带两走廊”的外交举措,首倡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周边国家一道建立更符合亚洲利益的亚洲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在所有场合的庄严声明都表现了中国积极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更加注重“东西平衡”,加大了“西部战略”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同时积极“走出亚洲”。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对外联系的地缘优势,因而中国的经济重心放在了东南沿海,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也偏向东南。客观上,这一战略选择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当前中国在这一方向面临着日益增大的战略压力,特别是美国推行的东移战略导致东海和南海问题在近两三年内集中“爆发”,因而从战略角度上讲,中国“向西看”和“走出亚洲”可以平衡来自东部的压力,从而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持和建立各种全球性、地区性国际机制,为相互合作提供了多元的互动平台。在实践上,中国与合作伙伴一道,形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求同存异、彼此尊重、共同协商、照顾各方舒适度的合作有助于指导和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同时,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为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援助和设备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日内瓦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百承担自己的义务”。这些都表明中国在谋求本国的发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同时,也为世界创造了更多机会和红利。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华智超】

(作者:​闻竞 陈勇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