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4月21日讯 “1928年5月1日,敌人押着向警予通过十字街口时,她高呼革命口号,英勇走向位于余记里空坪的刑场,也就是我们学校现址,随着一声枪响,年仅33岁的向警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1日中午,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里,在校园小解说员的引领下,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志愿者一边聆听着红色故事,一边对校园内的红色遗迹展开深度探访,他们将组成“红色宣传队”,为进一步打造学校“红色引擎工程”贡献智慧与力量。
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黄石路中学。为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在此地的向警予、夏明翰等200多位革命先烈,1993年9月,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更名为武汉市警予中学。2012年与百年老校二十一中学资源重组,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
学生们认真聆听校园小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学校供图)
该校是武汉市3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之一。校内有烈士像、浮雕墙和纪念馆三处:
向警予雕像位于学校大门正中央,上面书有向警予烈士的名言:“我们国家璀璨光明的前途,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去创造”,这句话呈现在每个班教室的立式宣传栏中,成为学校师生谨记的名言。
烈士纪念浮雕墙始建于2000年,浮雕墙分为左右两个版块,分别是向警予和夏明翰领导广大群众抗议示威的情形。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烈士们为民族解放而表现出的豪情壮志。纪念墙反面是贺捷老先生所写的《烈士精神礼赞》,用诗歌形式抒发了对革命先烈“为主义而奋斗”精神的崇高礼赞。
烈士纪念馆一楼大厅正面书有“慷慨高歌主义真,丹心永照后来人”,是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照华先生为纪念馆写的题词。馆内陈列介绍了向警予和夏明翰两位革命先辈生平简介、投身革命活动和英勇就义的场景,以图文形式生动呈现了历史故事,激励和催发后辈勿忘先辈志,继随先辈愿,不断前行。
学生们参观烈士纪念馆。(学校供图)
“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图强!”八(2)班学生鄂姝娴说,“向警予曾说过,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定的,我也想成为如向警予一样的人,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时刻准备着,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该校七(3)班学生不仅写诗讴歌革命先烈,还创作了情景剧《向警予》。向警予的学生扮演者郑芯蕊说,为了扮演好向警予,她查阅各种资料,希望通过深入学习了解,能够比较传神地刻画一位大爱无私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践行者形象。
学校将打造“红色引擎工程”纳入常态工作。(学校供图)
多年来,该校通过“红色教育进课堂”“红色教育读本建设”“红色教育学段规划”等系列手段有序推进,借助“新生入学教育”“晨会周会”“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和“清明祭扫”“930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活动平台,有效开展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主线,以激发爱党、爱国情怀为核心,以培养奉献担当、拼搏创新精神为宗旨的教育活动,用红色文化塑造精神校园,为莘莘学子成人成才打好人生底色。
(长江日报记者向洁 通讯员杨国涛 胡蕴芬 肖旻)
【编辑:胡慧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