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带你看懂飞进武汉地铁的这群“龙”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鲁黎)龙,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图腾。为迎接2024年甲辰龙年,1月11日晨,武汉地铁1号线开行了“龙地铁”,与龙相关的西周蟠龙兽面纹罍(léi)、战国曾侯乙尊盘、明代金镶宝石白玉龙穿牡丹帽顶、乾隆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等21件文物图片,跃然于车门和看板之上。

1月11日,武汉地铁1号线“龙龖龘”号地铁专列(简称龙地铁)开行。

21件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有文、图“专属名片”,让乘客沾喜气的同时也长知识。市民若想深入了解这些“龙文物”,可到湖北省博物馆各展厅找到文物“真身”,请讲解员解读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龙地铁”内的战国龙形玉佩。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战国龙形玉佩(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曾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古以来,龙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其实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实实在在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古人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东方苍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根据出土文物,最早的龙的形象出现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的C型玉龙,随后的龙山文化(距今4500年—4000年)陶寺遗址出土了彩绘蟠龙纹陶盘,二里头文化(距今3800—35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绿松石镶嵌龙形器。

“龙地铁”内的战国髹漆铜樽。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战国髹漆铜樽(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商周以来,龙被广泛用于器物装饰,特别是铜器和玉器。龙蛇类的动物,特点是能屈能伸,其造型可以适应各种器形。商周铜器,器腹、器耳、器座多用爬龙或卧龙为装饰,属于舒身龙,盘类器物和C形玉饰多用卷尾龙。“龙”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条飞腾的巨龙。

曾攀说,此次“龙地铁”精选的21件文物,仅占省博馆藏龙相关文物的一小部分。21件文物中,最早的是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的蟠龙兽面纹罍,最晚是清代乾隆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体现出湖北龙相关文物时间跨度长,类型丰富,器形精美,龙形多样的特点。

其中叶家山墓地出土的蟠龙兽面纹罍,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它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盖面饰云雷纹。肩两侧设兽首形半环耳,耳衔圆环。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龙纹。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下腹有一兽首鋬。这种带有高浮雕装饰的罍非常罕见,仅见于周文化边缘地区,如四川彭县竹瓦街和辽宁喀左等地,体现了西周时期江汉地区与东北、四川盆地存在器物文化交流。

“龙地铁”内的战国曾侯乙尊盘。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战国曾侯乙尊盘(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精美造极之作,当属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尊盘,原为曾侯乙的先君曾侯與所用,曾侯乙继而用之,并将盘内的铭文改刻为“曾侯乙作持用终”。春秋战国之交是青铜技术发展的巅峰期,制作复杂、精美的尊盘正是典型代表。尊盘的口沿用蟠螭(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无角的早期龙)纹透空造型,分为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单位,每个花纹单位由形态不一的四对变形蟠螭组成。表层纹饰互不关联,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撑,而内层的铜梗又分层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达到了玲珑剔透、节奏鲜明的艺术效果。尊盘共饰龙84条(尊28、盘56)、蟠螭80条(尊32、盘48),造型美观,极尽奢华。

市民、观众可到省博找到这些“龙文物”,品味古人将中华民族象征物铸造、刻画于器物之上的痴心与精心,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湖北博物馆相关“龙文物”简介(部分)



西周早期蟠龙兽面纹罍(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11号墓出土)

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盖面饰云雷纹。肩两侧设兽首形半环耳,耳衔圆环。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龙纹。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下腹有一兽首鋬。圈足饰夔龙纹。



战国曾侯乙尊盘(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尊盘的口沿用蟠螭纹透空造型,分为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单位,每个花纹单位由形态不一的四对变形蟠螭组成。尊盘共饰龙84条(尊28、盘56)、蟠螭80条(尊32、盘48),造型美观,极尽奢华。



战国髹漆铜樽(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盖和器身满布纤细繁缛的花纹,纹样为卷云纹、蟠螭纹。



战国龙形玉佩(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透雕龙形玉佩,通长28厘米,宽5.6厘米,厚0.4厘米。



明代金镶青白玉云龙绦环(2002年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中心方饰云丛中回首之行龙纹,左、右小方饰云纹。



清代乾隆款红彩龙纹高足盖碗(非出土文物)

喇叭形高足。盖顶有镂空鸡形纽,盖面和碗壁抹红龙赶珠纹。



战国楚王熊章镈(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楚王熊章镈是曾侯乙编钟中的一件。钮部为回首两龙造型。



战国十六节玉佩(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用5块玉料雕成,由3个玉环和1根玉销钉联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战国玉方镯(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出土时位于墓主腰间。青白色,方形圆角,四角各浮雕一条卷龙,四壁雕刻谷纹。



春秋早期龙纹匜(yí)(2015年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2号墓出土)

用于仪式前的净手。前有槽形流,后有卷尾龙形鋬,下设四足。口沿及流下饰双身龙纹,下腹饰瓦纹,四足上部饰龙纹。



明代金镶青白玉隐起云龙纹绦环(2002年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类似现在的皮带头,兼具装饰和实用功能。中心方饰降龙纹,龙周围饰卷云纹,左、右小方饰升龙。



明代青白玉螭首绦钩(2002年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取苍龙“教子升天”的题材。上勾颈雕成龙首形,龙首下望,龙身自然随形而成绦身,其上雕出小螭,跃跃将升。



明代青花龙纹瓷锺(2002年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除圈足口外,余皆通体施青白釉,白地青花。锺外壁饰二龙赶珠图案,间饰如意云纹,圈足跟饰一周如意云纹;锺内壁口下饰一周串枝花草纹,底部饰变形灵芝纹,中间壁面刻有龙纹暗花。



明代泥金龙纹瓷锺(2002年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器身施青白釉。锺体外壁以波浪纹为地,腹上饰两条相逐的描金升龙纹,圈足饰一周连续的描金云头纹;锺体内壁底面饰描金单龙戏珠纹。



战国彩绘漆木龙蛇花瓣盘(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盘由十六片花瓣黏接盘底而成,柄、座由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构成,龙头为支点,龙前爪托盘,后爪攫住蛇身,龙口衔蛇。通体黑漆为底,髹土红、赭色漆和土黄、中黄粉彩绘花纹。



战国龙形云纹玉佩(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器身由双头凤鸟构成呈卷曲龙形,腹部正中有穿孔。鸟首附高冠,卷喙。器身饰卷云纹。



元代青花龙纹梅瓶(2006年1月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青料浓艳,有铁锈斑。肩部饰莲瓣纹、缠枝牡丹,中腹饰四爪云龙纹,矫健有力,下饰卷草、莲瓣纹。



明正统青花龙纹梅瓶(非出土文物)

胎体坚实厚重,青花呈色蓝中泛灰,多有铁锈斑。颈部绘一周卷草纹。肩部为一组云凤纹,腹部绘云龙戏珠纹,胫部绘一组海水纹,海水汹涌,浪花飞溅,颇有气势。江西景德镇窑烧造。

点击了解更多>>>

国内首条“龙地铁”霸气亮相武汉

【编辑:赵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