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

2024年1月13日,农历腊月初三。革命家、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将迎来110岁生日!鉴于马老身体原因,马老家人谢绝了各界朋友前往庆贺,遗憾之余,长江日报记者将贺礼及马老60年前在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的影件一并寄给马老。生日前夕,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发来视频,镜头中,马老挥毫泼墨,写下了“福”“寿”二字。马万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马老每年生日都不会大庆,都是和几位好朋友聚个会,打平伙(四川方言:费用平摊)吃一顿饭,吃生日蛋糕。

文坛巨匠马识途步入天寿之年,明日110岁。

他曾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职业革命家”

马老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革命家。他本名马千木,曾是优秀的地下工作者。1914年马老出生于重庆忠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当时年仅16岁的马老在北平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日记中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37年马老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结识了同学刘惠馨,不久后秘密加入中共外围组织——南京秘密学联小组。1938年,23岁的马老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到长江局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找到一位年轻有政治觉悟的司机。马老光荣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并顺利完成。后来,他的上级钱瑛特地找他谈话,要他准备做一名“职业革命家”:停止公开露面,隐姓埋名,切断与所有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马老听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党对他工作的安排,给自己定下八个字:“相信胜利,准备牺牲”。1938年10月,马老随中共鄂西北省委前往襄阳。次年春,担任枣阳县委书记,负责清理农村党组织,重建党的地下机构。同年10月,马老受命前往宜昌,担任中共恩施特委书记,刘惠馨任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1939年冬,马识途、刘惠馨在恩施经组织批准结婚,一起从事革命工作。

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马老全程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郑重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是马识途,我今年已经进入107岁,我是1938年入的党,我在入党誓词所许诺的义务和责任已经实现了,我无愧亦无悔。”

武汉晚报两次连载《清江壮歌》,马老曾从头修订

自193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110岁高寿,马识途先后创作出版了《在地下》《夜谭十记》《沧桑十年》《清江壮歌》等小说、诗歌、杂文、电影剧本、文论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他的川味小说《夜谭十记》其中一记曾被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年逾百岁依然笔耕不辍,107岁还出版了《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和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一时轰动文坛。

1966年2月3日《武汉晚报》连载《清江壮歌》。

在马老近800万字的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清江壮歌》无疑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清江壮歌》是马老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取材于湖北两位著名烈士斗争事迹的革命小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贺国威、柳一清是以与马老曾经并肩战斗的同志何功伟、刘惠馨为原型写成的,而刘惠馨正是马老的妻子,而小说中的任远正是马老本人。《清江壮歌》创作完成于1961年,1962年5月《武汉晚报》开始连载。记者查询《武汉晚报》历史资料发现,连载的《清江壮歌》有两个版本,一是1962年,1966年又重新连载。原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马老听取了各方的建议,决定用一年时间对小说从头修改。这次改写马老极为慎重,直到1966年初才完成,1966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966年2月3日的《武汉晚报》用整版刊发了《清江壮歌》修订稿的第一二章,在“作者的话”中,马老写道:

想写一点东西纪念何彬(功伟)、刘惠馨(一清)两烈士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是终没有写成,不是他们没有英烈事迹可写,而是因为我拙于文笔,害怕写不好有损于英雄的光辉形象。一九六○年,刘惠馨烈士临刑时失踪的幼女被找到了,而且在同一大学同一年级见到了何彬烈士的儿子;更加大快人心的是,在查找过程中,清出了潜伏在人民公社达十一年之久杀害何、刘两烈士的刽子手。许多同志,包括何彬同志的爱人和两烈士的生前好友,以至党委领导同志,都鼓励我把这件事写为小说,以教育青年一代。

武汉是我故乡,是毫无疑问的


生日前夕,马老挥毫泼墨,写下了“福”“寿”二字。图片由马老家人提供

马老与湖北武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表示,“武汉,或者广义地说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说是故乡,恐怕不算过分。”1981年11月28日《长江日报》江花副刊上,刊发了马老的《追根》,他写道:“我的根要追起来,就来自湖北。从我幼年醒事以来,父辈就老告诫我,并且拿出家谱来证明,我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因此一提起湖北以及汉口这些词,就不免有故乡之情。”马老还说,从他政治的“根”追查起来,“武汉是我故乡,更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是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的,并且我最初几年的革命生涯就是在武汉和湖北度过的。我在武汉和湖北走过的地方,恐怕比许多湖北人还要多一些,七十几个县,我算一下,大约走过不下六十个吧!而且那时是真用两只脚一步一步走过的。”

回顾战火纷飞的斗争年月,马老写道:我不光是在武汉参加革命和入党,在那里汲取了革命的泉浆,使我在政治上成长起来;也是那里的人民给我革命的勇气和力量,使我能够把我的青春年华贡献给革命斗争。我同时还把我革命伴侣的鲜血供奉给了革命的祭坛,当然我不能忘记我的亲人的坟墓埋在鄂西已经四十年了,也不能忘记我的女儿是在那里失落和在哪里找到的,她是喝武汉的水,吃湖北的粮长大的。

马老还表示,他文学的“根”也在湖北武汉,“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登载在1937年的一份湖北抗战青年杂志上,还为《新华日报》写过特写。后来,参加了胡绳主编的《大众报》工作……我写的许多人物,比如《老三姐》《一阵风》《小交通员》中的人物的影子,主要取自湖北的农村。可以说,要没有在湖北的革命斗争生活的‘源’,便没有我后来写小说的‘流’。饮水思源,我是不能忘怀在湖北的工作经历的。”

(长江日报记者周璐)

【编辑:赵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