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的启迪|江花

■ 樊星

一直记得儿时从《武汉晚报》上读长篇小说《清江壮歌》连载的往事:家里订了一份《武汉晚报》,是那时全家人每天的必读。有一天,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开始连载,有时一整版,有时则只有四分之一版。每天读过后,父母都会将连载的小说剪下,用一个铁夹子夹在一起,一天天过去,居然积累了厚厚的一叠。虽然篇幅大小不一,却很有意味。邻居们有时也来借去看。那时,我就想,这本书连载完了,就是一本特别的书啊!可是没想到,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骤雨腰斩了这个连载,同时也幻灭了我集成一本书的梦想。

后来,到了春回大地的新时期,我才第一次读到《清江壮歌》的完整版。这本书是马识途先生为当年共产党人在恩施闹革命、不怕牺牲谱写的壮歌,其中也凝聚了他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小说女主人公柳一清即以作家亡妻刘惠馨烈士为原型塑造)。因此,在记录中国现代革命的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别意义。不仅如此,小说记录了恩施革命的那段往事,对于了解恩施的另一风貌也意义深长。恩施不仅山清水秀,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福地,也有过革命的峥嵘记忆。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还想到了那些讲述共产党人在敌人监狱中斗争的故事——从小说《红岩》《小城春秋》到纪实文学《王若飞在狱中》、电影《上饶集中营》……2023年夏天,在参观恩施州博物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清江壮歌》主人公原型人物何功伟、刘惠馨烈士的半身塑像,当时,脑海中关于《清江壮歌》的记忆又一次强烈地闪现了出来。他们坚贞不屈的意志,令人立刻想起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还记得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热映,好评如潮。电影批判的锋芒四射又充满了搞笑的桥段,荒诞魔幻中还可以品咂出历史的玄机,风格麻辣,川味劲道。看介绍才知道,电影是根据马识途先生的《夜谭十记》中《盗官记》一章改编。马识途先生就这样完成了文学风格的“变脸”,显示出宝刀不老、风格独特。那时,我很自然想到了文学史上许许多多“变法”的成功范例——从鲁迅的《呐喊》到《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到《屈原》、巴金的《家》到《随想录》、孙犁的《荷花淀》到《铁木前传》……一直到王蒙曾经说过,作家需要几把“刷子”,追求新变。他自己既是写实的好手,也是“意识流”的名家。在一个文学不断追求新变的时代,能不能在上下求索中变出新的手法、新的绝活,可以看出作家有没有与时俱进的才情,以及创作路数的宽窄、长短。

马老无疑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奇迹:是经历过狂风暴雨的革命者,也是写下过佳作名篇、耄耋之年仍能引发热议的文学家,还是书法功力深厚、很有特色的大家。而他老人家在谈到长寿的心得时,曾言及三点:坚持早睡早起、坚持做喜欢的事、坚持微笑。由此可见,他还是养心的行家。在今天,他的书和生活能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足以在一片“躺平”或是“卷”的叹息之外,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欣喜吧!

樊星: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点击阅读更多>>>

人瑞清辉——记著名作家马识途的传奇人生

【编辑:赵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