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中国语言资源摸清家底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据新闻报道,随着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目标的达成,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这个资源库里收藏着语言工作者们为期5年所调查搜集到的123种语言和全国各地方言的原始语料数据1000多万条,其中音频数据超560万条,视频数据超500万条,总容量达100TB。

5年建成世界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和语言工作者们辛勤而高效的工作成效息息相关。据悉,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项目涉及到的参与机构就有350多家,投入专业技术人员4500多名,语言方言发音人9000多人,举办培训班57期,培训人次达4700余人次,在全国范围内锻炼、造就了一支优秀的语保人才队伍。这和国家对语言资源保护的强大决心和举措密不可分。

随着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的启动,标志着我国正在全力打造促进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机制,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科学保护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

以前我们常说,语言是软实力,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一种语言的通用程度,常常是背后国家文化影响力的体现。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语言根本就是硬实力。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收入的正相关,到一种职业的语言排他性标准认定,到一个行业对语言的大力开发,再到一个国家语言的经济贡献度,一个个的数据指标无不显示语言越来越“硬”,越来越成为文化创意的母题,产业发展的动能。

语言之所以越来越“硬”,就在于它是一种资源,像能源像矿物一样。如专家所言:“以它的物质结构系统,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社会文化信息,为社会所利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效益,所以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石油,是社会的金矿,对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就像挖宝,是能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效益的。

想想我们普通人拿出手机,诸如搜索引擎的语言识别、社交软件的语音输入、输入法的各种字库、电纸书的阅读、出国的翻译软件以及日常的拍图识字等等,这些平台、网站、APP、小程序,哪一个不是利用语言培育广大的市场、导引巨大的流量、产生创新的科技,形成前沿的产业?语言应用场景十分宽泛,而一个国家的软硬实力,也都从它生生不息的语言资源累积中获得助益。

想把语言资源保护、利用、开发好,首先得探宝,得摸清家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就是我们的家底,随着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有序推进,这份家底肯定越来越厚实,它既是一个国家语言资源的导航图、一个时代语言的生态图,也是各个地方的文化数据库、文化遗产的传承库;既是抢救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的保护平台,也是促进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意平台。

【编辑:丁翾】

(作者:周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