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习近平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青海考察时的讲话

“不让狼群践踏我们的青稞,不让外寇玷辱我们的山河。”这是塔吉克族的民间谚语。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为国护边是我们家的荣耀!”这是塔吉克族“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塔吉克族常年守卫着祖国的西部边疆。2月2日,我到红其拉甫边境线给护边员们拜了个早年,也第一次体验了他们的生活。

地拉热木·古力胡加手拿红旗在工作站庭院留影,身后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巴依卡和解放军军医的雕像。  古丽那尔·买买提玉苏甫  摄

蓝天雪原,红旗飘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我从塔什库尔干镇出发,坐车前往红其拉甫边境线拉齐尼军警民联合执勤工作站(以下简称“拉齐尼工作站”或“工作站”),那里是拉齐尼·巴依卡战斗过的地方。

塔什库尔干镇海拔3214米,含氧量15.81%,出发时气温是0℃。明媚的阳光下,我穿着羽绒服,并不觉得寒冷。离过年还有几天,喜庆氛围渐渐浓起来,有的人家门口贴起了红对联,街上也挂上了红灯笼。过几天,镇上还要举行“福龙迎新”春节文体活动。

车一路前行,人越来越少,路面积雪越来越厚,皑皑白雪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睛直流泪。气温越来越低,车窗上的水汽开始凝成冰。距离目的地还有5公里时,我感到明显不适,头部胀痛,呼吸变快。

出发2小时后,终于到了拉齐尼工作站。这里的海拔是4102米,含氧量14.9%,气温-7℃。工作站门口有拉齐尼·巴依卡的雕像。高原蓝天下,一面鲜艳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同护边员们一起在工作站庭院合影。地上袋子里是地拉热木·古力胡加给护边员们买的一些水果。图中第一排右二是地拉热木·古力胡加,右一是其母,左一是其父。第二排左二是护边员阿亚提·比力,右一是护边员提提尤。 塔伊尔·土热别克  摄

“守护边境是我们首要的责任”

守卫国门的有边防战士,还有海关关员、边境警察和护边员。塔县的护边员大多数是塔吉克族,也有一些来自柯尔克孜族等其他民族。

帕米尔高原被称为“生命禁区”。在塔吉克语中,红其拉甫意为“血染的通道”。这里常年积雪,平均海拔超过4300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风力常年在7级以上,最低气温达-40℃,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工作站大门两侧的积雪同雪山雪原连为一体。踩了踩,雪没过了鞋面,快到脚踝。我冷得厉害,但护边员们说,这温度已经很舒服了。

雪覆盖着石头,跟护边员一起巡逻时,每一步都十分艰辛。我脚下不断打滑,好几次差点摔倒。而护边员们还要随身携带工具,观察边境线的情况,修补边境线上的铁丝网。

即使是被称为“帕米尔雄鹰”的塔吉克族同胞,常年在这里护边,也普遍嘴唇青紫,脸颊带着明显的“高原红”。但已护边11年的阿亚提·比力对我说,现在的条件非常好,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他回忆,自己刚开始护边时,这里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巡逻靠步行。护边员要背着生活物资和被褥上山,住在帐篷里值守。夜间巡逻看不清路,如果遇上大风,连回去的路都找不到。冰河涨水时,很容易被水冲走,护边员就过不了河,回不了帐篷。

工作站的建筑是一排朴素的平房,白墙上涂着“人人争做拉齐尼”“人人都是拉齐尼”等红色标语。

阿亚提·比力带我参观了工作站。宿舍里摆放着高低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仓库里储存着米、面粉、菜、牛奶、水果等,补给车每15天上来一趟送物资。我跟护边员们一起吃上了热乎乎的手抓饭和外酥里软的馕。

阿亚提·比力说:“以前(护边)没有路,没有水,没有房子,没有电,没有暖气。现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什么都有了。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在我心里,中国是最神圣而伟大的国家。”

他和妻子都是这里的护边员,每轮值守10天,执勤结束后就回家干农活、放牧,跟家人团聚。

过年是全家团聚的时候,但边境不能断人,总有护边员不能回家。他们说,虽然也想跟家里人团圆,但“守护边境是我们首要的责任”。

2月8日再联系站里,护边员们告诉我,镇上专门给他们送了水果、米面等过年物资,工作站已经贴上了对联,挂起了灯笼,年味浓起来了。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过年期间守岗巡逻会一切如常。

拉齐尼工作站贴上了对联。 西仁汗 摄

我们都是拉齐尼的接班人

在拉齐尼工作站,人人视拉齐尼·巴依卡为榜样。

拉齐尼家三代护边70余年。他爷爷凯力迪别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护边员,也是红其拉甫边防连最早的一批义务向导。拉齐尼2001年入伍,2003年复员后,接过父亲巴依卡花37年手绘的护边地图,也接过了爷爷、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2011年冬天,巡逻队伍遭到暴风雪袭击。一位边防战士在巡逻时突然滑入雪洞,周围冰雪不断塌陷。危急时刻,拉齐尼迅速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系成绳子,花了2个小时才将战士拉出来。战士获救了,拉齐尼却被冻得不省人事,被送到医院抢救了3个多小时才挽回了生命。10余年间,他踏遍帕米尔高原边防一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巡逻战士,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多年巡逻下来,拉齐尼家的10头牦牛先后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但他们家从来没要过任何补偿。2021年1月4日,拉齐尼为救落水儿童牺牲。

拉齐尼家族出过13位护边员,与许多塔吉克护边员一样,一代人走不动了,就传给下一代。拉齐尼工作站的提提尤是拉齐尼的表姐,她说:“我的丈夫在家照顾家人,我在这里守护边疆。”

阿亚提·比力曾与拉齐尼长期共事。“拉齐尼曾说:‘尽管我已经退役了,但我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说到这里,阿亚提·比力哽住了,抹起了眼泪。顿一顿,他说:“守护祖国的大门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他们的接班人”。

我离开工作站前,护边员们聚到院子里,以雪山为背景,举着小红旗说出新年祝福:“我们在红其拉甫拉齐尼工作站,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

回家的路上,我不断回想起阿齐尼常说的那句“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以塔吉克族为灵感源泉,诞生了许多著名文艺作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原型来自这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改编自传唱的塔吉克民歌,画家靳尚谊创作了包括《塔吉克新娘》在内的塔吉克主题系列画作。塔吉克族人民耕种、放牧,发展文旅产业,塔县近些年样貌变化很大。但如果没有祖国边防安全,就不会有青稞牛羊,家乡的一切美好也将荡然无存。

护边员们工作艰苦,生活俭朴,但他们丝毫不以为苦。无论遇到大风还是大雪、过节还是过年,他们始终严密监控边境线,不放过任何异常。他们的存在,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跟他们一起巡逻,也让人深切体会到安全舒适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

塔县这些年出了不少大学生,不少人回到家乡,也当起了护边员。在大学里我攻读的是教育专业,这次探访回来,我暗下决心:将来要尽己所能,把爱国主义精神好好教给孩子们。

走前在工作站门口合影,右一为地拉热木·古力胡加,左二是护边员阿亚提·比力,右三是护边员提提尤。背景里的雕像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雕像。  古力胡加·买买托乎提 摄

大学生记者:地拉热木·古力胡加(塔吉克族)发自新疆喀什

长江日报后方记者:翟晓林

【编辑:丁翾】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