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研的热爱,多少利益都换不来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切实精简人才“帽子”,提出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通知很有现实针对性。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针对的就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动辄跟科研人员谈待遇,把安家费、帮其家属解决工作、让其子女自主择校等作为吸引人才的“砝码”。

物质利益是一种激励,也是体现尊重科研价值的一种方式,也很重要。但一些地方动辄谈待遇,甚至本末倒置,将人才等同于“帽子”,将礼遇人才变成单纯的谈待遇,甚至把物质利益变成“先决条件”,使得很多原本很好的人才政策往往走向了形式主义,吸引人才的做法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简单粗暴。

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最终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人才观。很显然,“砸钱买人才”,体现的已经不是真正的尊重科研。“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在人的创造性具有无可取代的位置,而并不是对一件工具、一个商品的价值排序。对于科研人才而言,他们最大的价值在于科研创造,充分释放他们的科研热情,就要给他们提供创新、创造的沃土,物质待遇当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变成全部。

科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科研工作,当收获荣誉、利益的时刻,确实光环笼罩,但更多的时候是“板凳需坐十年冷”,唯能坚持寂寞、潜心研究的人才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这样的人才,真正所珍视的还是科研创造本身的乐趣;他们当然需要从物质待遇上给与充分回报,但物质待遇本身不足以成为吸引他们的核心因素。可曾想象,黄旭华这样“中国的脊梁”,曾因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到底能够用多少物质奖励,才足以打动他呢?

真正的科研精神,是超越个人利益的。钱学森、黄旭华、袁隆平……这些科学家们个个都把个人名利看得淡如水,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当作毕生使命。以此观之,如果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人才政策能否有的放矢,所吸引的人才到底有没有十足的含金量,这都是疑问。

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工作都需要有超越性,科研、教育、医疗等等,这些都被称为“事业”,没有谁会说“科研产业”“教育产业”。科研事业,就要有事业的样子。事业是需要安放灵魂的,正如一个人不热爱教育事业,只是把教师工作当饭碗,就不可能有坚不可摧的师德,就不可能在教书育人上取得耀眼的成绩。科研事业需要投入创造力、想象力,还需要对国家社会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否则,一个人就不可能跑到科研领域的最前沿,因为视野、格局都已经被局限了。

不要动辄以物质利益相邀,并不是鼓励清贫。物质利益当然很重要,但不要忘记科研是需要投入热爱的一份工作,这样的热爱,是用多少物质待遇都无法计算的。我们的科研事业,需要呼唤那些真正热爱科研、具有科研精神的人才,那么我们对待人才的种种表现,同样也应该体现着对待科研的内心尊重。

【编辑:宋清影】


(作者: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