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好精神,就是当年咱们‘铁姑娘’的模样!”3月6日,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中心,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面对年轻的带电作业女子班成员,不禁欣喜感慨。
郝明菁、夏凤琴、何凤秋、施正珍、梁金平、谢燕平等是原武汉供电局武昌工区“三八”带电作业班成员,当日,她们受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邀请,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回到原来工作过的地方参观交流,与如今同样从事带电作业的姑娘们一见如故,大家促膝长谈,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
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中心,几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与年轻的带电作业女子班成员合影(从左到右:夏凤琴、何凤秋、程双园、施正珍、李钰莹、梁金平、刘诗琦、郝明菁、谢燕平)。 记者周超 摄
她们曾在146米高空带电换绝缘子
“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带电作业,即在带电环境下完成供电施工。
1971年3月8日,武汉供电局(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前身)武昌工区选出刚参加工作的8位姑娘,成立武汉首个“三八”带电作业班,她们被称作“铁姑娘”。
1971年3月8日,武汉供电局(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前身)武昌工区从27名刚参加工作的女青年中,选出8位姑娘,年龄介于18至24岁,成立武汉首个“三八”带电作业班。 通讯员王欣 供图
当天,郝明菁等来到一间会议室,翻看当年的老照片上。只见照片上,姑娘们或骑坐在铁塔线缆上,或攀爬于高高的电线杆,身姿飒爽。如今,“铁姑娘”已是花甲老太,讲述当年的故事,她们百感交集。
郝明菁(左二)指着一张老照片向新一代“三八”带电作业班刘诗琦(左)讲述往事。 记者周超 摄
“百余米高空,22万伏的高压电,谁能不怕?但大家都在专注于工作,忘记了危险。”郝明菁指着一张老照片讲述:照片摄于1973年,画面中,她与作业班班长程亚林在武昌石嘴——汉阳沌口220千伏跨江线塔上,于离地146米的江上高空,带电更换绝缘子。这张照片登上了当时《中国建设》杂志封面,“当时大家想法很单纯,越是艰苦的事,越要争着干”。
《中国建设》(英文版)杂志封面。 通讯员王欣 供图
谢燕萍回忆,当年的输电导线容易锈,隔一段时间就要刷油防锈。1973年,她们出色地完成了146米高过江线的带电涂油工作。当年,姑娘们坐在悬挂在线缆上的油车上,手动摇动机械手柄,在线缆下移动。
当涂油车开到江中心时,突降大雨,淋湿了导线外皮。涂油车在导线上打滑,上坡特别困难,悬在高空进退不得。姑娘们不言放弃,吃力地摇动机械手柄,顺利完成了任务,“下来后,双臂都没有一丝力气了”。
1973年,原武汉供电局武昌工区“三八”带电作业班的队员坐在悬挂在线缆上的油车上,手动摇动机械手柄,在线缆下移动。通讯员王欣 供图
“男人能做的事,我们一样可以”
“爬高杆、握电线,力气和胆量一点点练出来。”郝明菁说,“三八”带电作业班成立后,姑娘们在老师卢光明等的带领下,在工区后院练习爬杆。当时,她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习基本功。随后,她们和男职工一样,打洞、立杆、换绝缘子、安装变压器,样样都干。
“三八”带电作业班的队员巾帼不让须眉,悬在高空带电作业。 通讯员王欣 供图
郝明菁回忆,当年,从换杆前的挖基坑、到将木头杆换下搬运回工区回收,姑娘们都是亲力亲为。木头杆太长太重,她们就将杆子锯成两段,一点点往回搬。“‘男性能做到的事,我们女性一样可以’,带着这样的信念,再苦再累都不怕”。
1980年,武汉供电局撤销这个特殊班组,“铁姑娘班”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的你们,一直都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榜样!”面对前辈,年轻的“三八”带电作业女子班队员心存敬意。
夏凤琴(左二)、施正珍(右)与如今同样从事带电作业的姑娘们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 记者周超 摄
2022年底,国网武汉供电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中心“三八”带电作业班成立,现有5名女性成员,平均年龄28岁。
“准备就绪,申请登杆。”在配网不停电作业中心一处训练线杆下,新“三八”班队员程双园演示带电接线操作,迅速攀上线杆顶端,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新“三八”班队员接受老队员们的检阅。 记者周超 摄
机械大臂升起,把机器人托举到高空,程双园和队友李钰莹手持操作控制器,演示带电机器人实施验电接地环安装。高空中,机器人在她们的精准操控下干起精细活,精准切割1毫米电缆绝缘层,而线芯全然不伤,作业仅用时10分钟。“以前,人工实施同类操作需耗时40余分钟,引入机器人带电作业,效率大大提升,还更安全”。
“有胆量、有技术,还有高科技,我们‘铁姑娘’有了接班人!”看着姑娘们大显身手,老“三八”班队员无不点赞叫好。 记者周超 摄
暴晒苦练“女子+机器人”作业
女性心思缜密、操作精细,机器人受天气扰动小、安全系数高,新一代“三八”带电作业班成立后,积极推进“女子+机器人”带电作业新模式。
老队员梁金平通过AI体验带电作业训练。 记者周超 摄
“机械臂提升要平稳丝滑,机器人操控也要精准判断位置、距离,微小差错,可能造成供电事故,非常考验耐心和技术。”班长肖婷婷告诉大家,近年来,她和班员不断苦练操作技巧,提升实战能力,通过大量枯燥的重复训练,提升熟练度。去年,班员们每天训练时长达12小时以上。
强光下操控空中的机器人,更具难度和训练价值。去年夏季,姑娘们坚持在烈日下训练,正午时分,地面温度超过50℃,大家汗水湿透衣衫,仍苦练技术,皮肤经常晒得通红。
新一代“三八”带电作业班成立后,积极推进“女子+机器人”带电作业新模式。 记者周超 摄
如今,肖婷婷等能熟练操控机器人出色完成任务,还比同期人工作业效率提高30%。2023年女子机器人带电班已实施机器人作业232笔。
“现在条件更好了、技术更先进了,但‘铁姑娘’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却不能丢!”郝明菁勉励姑娘们。
郝明菁脚踩电工登杆脚扣再次向大家展示爬杆。 记者周超 摄
“继续发扬武汉电网女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让带电作业更有科技含量,更加安全高效。”肖婷婷言语坚定。
(文: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通讯员王欣 李凤 海报:张莉)
【编辑:丁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