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重阳!数百位老年人今天为何“占领”了武汉青少年宫?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27日上午,武汉市青少年宫欢歌阵阵,往日孩子们的乐园,成为了全市老年人的“欢乐海洋”。全国第五个老年节到来之际,由市民政局、江岸区人民政府主办,长江日报联合江岸区民政局承办的2017年武汉市健康快乐老年节在市青少年宫开幕。

“去年长江日报在市民之家也举办了老年节,我当时正好在场。”27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光荣坊社区63岁的刘婆婆。刘婆婆告诉记者,去年长报举办首届健康快乐老年节时,她和老年大学的同学一起在市民之家表演了节目。“没想到今年在家门口又办起了老年节活动,都蛮热闹的,希望你们每年办下去。”

活动现场,12位老人代表获得节日礼物,武汉老年大学、江岸区老年大学、长江日报百群联盟等单位和组织的活力老人,带来了扇子舞、合唱、婚纱秀、柔力球表演、太极秀等节目。

此外,江岸区评选出的“家庭养老、孝老、敬老”十佳明星以及“十佳为老服务优秀项目”现场获得了表彰。“希望借助老年节活动,营造家庭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不断完善我区家庭养老模式。”江岸区民政局负责人说。

当天,市民政局、市旅游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商务局、市消协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现场的老年人提供了涉老政策解答、旅游和金融知识普及、老年人权益维护等咨询服务。侨亚等养老机构向老年人展示了自己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好医网、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展位前开展的健康义诊活动排起了长队。

今年10月是全国第八个敬老月,10月28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当天也是全国第五个老年节。据悉,今年敬老月我市各城区为辖区老年人准备了丰富的文化活动。

2014年,武汉市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机构远程医疗试点地区之一,随后全国以房养老试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试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相继在武汉落地。武汉成为全国唯一集聚近年来所有全国性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的城市。

我市正打造宜居宜业城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改革,各项改革试点也在“开花结果”,并且初步系统形成了具有武汉特色的“八老同创”养老服务新格局。全市170多万老年人,在各项改革试点及“八老同创”中,有了怎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小编带你一看究竟:

01

养老金涨了老人腰包又鼓了

养老金五连涨。今年,武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22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今年10月底前发放到位。“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6亿元,武汉社保扩面新增419万多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实现五年连调连浮,每月人均养老金从1268元提高到2320元。从2013年开始,武汉已连续4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本次提高是“五连调”,也是“十三五”时期的第二次调标。

02

老年证不出家门就能办好

办老年证不用来回跑了。我市今年在全国首创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举措——老年证网上帮办。实行网上帮办后,社区网格员将依托武汉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符合办证条件的老年人进行确认登记,老人或代办人还可借助“武汉养老服务APP”网上登记。老年证办好后,社区网格员将送证上门。今年年内,我市老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老年证的申领。同时,老年证办制证时间也将由60日提速到15个工作日。此外,办证费用实现减免,新办老年证免交工本费,首次补办老年证工本费由个人和政府各承担50%。今年12月1日开始,还将停止向老年人收取20元的乘车意外伤害保险费。

03

高龄津贴直达老人账户无需申请和年审

高龄津贴网上帮办也让老人获得了实惠。2018年1月1日起,我市将依托武汉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按季度发放高龄津贴,区财政局根据区民政局审核确认的清单,将高龄津贴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到老人银行账户上。据悉,高龄津贴实现网上帮办后,老人无需进行高龄津贴申请,也无需每年年审。

04

拿出手机即可享受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

老人家里多了位互联网“管家”。今年以来,各城区探索构建符合该区实际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我市已初步总结出了“社区嵌入式、中心辐射式、统分结合式”三种具有武汉特色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发展模式。未来,我市努力实现每个城区一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这三种“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从社区、街道、区三个层级分类推进,协力打通全市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意味着,今后我市老年人通过手机APP下单或电话呼叫所在城区的“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平台,即可享受家政保洁、上门理发、家电维修、康复护理等多项居家养老服务。

05

农村是老年人养老的好地方

在农村养老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深化农村福利院改革,实行农村福利院“一院一社工”服务,让农民也能享受到贴心的养老服务。同时,我市还适当提高了农村福利院集中供养公益服务和市级补贴标准,由集中供养人员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此外,结合“精准扶贫”“市民下乡”等,用足用活市民下乡黄金20条的优惠政策,我市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兴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开展休闲养生养老。

06

医养融合让医生走进了老人家里

生病或身体不舒服,老人可以不再去医院。我市将全市65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列为了家庭医生签约对象,将“家庭医生”纳入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通过电话咨询或预约上门服务的方式开展以健康咨询、就医指导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康复护理服务,推动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医疗卫生的有效结合。截至目前,全市签约社区老年人已超过25万。

07

老人不用做饭在社区食堂享用大餐

年纪大、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近年来,我市不少城区都在探索建立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的社区幸福食堂,一些社区的老年幸福食堂已实现落地。据悉,老年幸福食堂可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实现个性化的营养配餐,一些社区的老年幸福食堂还可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08

全市28万老年人就读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已逐渐成为江城文化养老的主阵地。据武汉地区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武汉各级老年大学在读学员达28万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16.2%,入学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我市各老年大学也在通过立体式办学、远程教育、加开早晚班、错峰上课等多种形式,积极破解“一座难求”问题,不断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未来,将有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丰富晚年生活。

09

家庭养老让子女有更多时间陪父母

“空巢”有望不空。子女忙于工作,父母常常独居家中,我市老龄化不断加剧,各城区也在探索破解“空巢老人”问题。今年,江岸区积极打造“五位一体”养老模式,率先在全市探索实现家庭养老。未来,江岸区将积极研究制定政策,如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鼓励政策等,不断丰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

作者: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徐锦博 美编张音遥

【编辑:陈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