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为期5天的新洲旧街花朝节在明媚春阳下拉开帷幕。从三庙河畔的旧街花朝大道到主会场所在的问津文化广场,来自本地和全国多地的商贩云集,新洲本地和鄂东县市的赶集者摩肩接踵,商家叫卖声、赶集者谈笑声、广场上演出表演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人们穿着汉服赶集。
具有800年历史、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新洲花朝节,曾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工具交易为主,如今商贸物流高度发达、网络信息沟通足够便捷的当下,依然受到商家和赶集者青睐。如今农业产值占比日渐缩小,植根农耕文化的花朝节,却依然保持生命活力,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记者近日两度走进新洲旧街花朝节集市,采访商家、赶集者,请教当地非遗传承人、街道干部和专家学者,探寻花朝节火爆的故事。
外省商家慕名而来
800岁新洲花朝节在抖音出圈
赶集者摩肩接踵。
22日上午10时左右,在靠近旧街的乡道上,可以看到当地村民骑摩托或开电动三轮车前往赶集,也有骑着摩托背上扛着刚从花朝节集市买的人字梯的村民返程。一对骑摩托车的夫妻,后座上的妻子拿着刚从集市上买的苗木。商家摊位,则在沥青路面的乡道上摆到了在离集市中心几公里远的地方。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商贩花式打扮吸引顾客。
在花朝节集市入口处,一位来自江苏徐州的男子推着一车猫狗兔宠物赶去集市。男子说,冲着这里客流量大,他已是第6年开车从江苏来新洲花朝节,去年在花朝节几天卖出了3万多元。集市中心,有小朋友骑骆驼,走近一问,得知骑一次、照一张快照20元,骆驼来自甘肃,老板名叫姜俊,和另外两名同伴一人负责一匹骆驼的经营。35岁的姜俊告诉记者,他已是第8年来新洲花朝节了,这里人多,现在生意人通过抖音、快手,都知道哪里集市人多,然后就往哪里赶。和姜俊类似,来自山东菏泽的董老板,开车带来3只孔雀,不少赶集者带着小朋友在他的摊位和孔雀合影,现场可拿到照片。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有游客骑骆驼拍照打卡。
过去花朝节上,外省商家多来自临近的湘、赣、皖、豫等省份,记者此次问到的外地商家,则多来自更远的省份。一位出售风干牛肉的陈姓老板来自福州,他说别的地方没见过这么大的集,这里的赶集场面可真是一道风景。从贵州铜仁开车来的青年张现海,和妻子在集市中卖冰粉,他说武汉的亲戚告诉他,新洲有个花朝节,人超多,他空车赶过来,在武汉买冰粉原料,再到旧街设摊。
50岁的郑文启来自云南普洱市,他卖的毛冬青茶,许多赶集者免费试喝。郑文启告诉记者,他在荆州待过多年,早就知道新洲花朝节,去年在抖音上看到花朝节人气火爆,决意今年来一试身手。来自安徽安庆的陈女士,出售家用手工小石磨,小石磨在安徽是非遗产品,可磨黄豆、米粉,小巧可爱且实用,她的摊位被赶集者打围,
集市里,靠近河堤的一段,锄头、铁锹、镰刀等农具特别集中,购买者也不少。而木梯、凳子、篓子、竹篮等生活用具也不少。旧街当地一位卖竹篾用品的蔡女士说,她在花朝节做生意30年了,这些老式家用品仍有市场,比如斗笠,山里做农活的人下雨的时候还用得着。而不少做工精细的竹篾用品,许多赶集者买回去是挂在墙上当装饰品的。蔡女士说,旧街一位69岁的梅姓篾匠,13岁学艺,如今可以用竹篾做小盘子,编织时用不同颜色的竹条,把自己的“梅”姓编到竹盘上,武汉的老板来买,一次买了10个回去做装饰用。
人多、热闹、好玩
年轻人请假也要回来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赶集者在选购产品。
“花朝节不是旧街独有,也不是新洲独有的。”武汉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孔子问津传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森林,在集市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一个很浪漫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这个节日相传形成于唐代,民间效仿武则天在初春时节出游赏花,形成了一个与元宵、中秋类似的“月半”节,人们将这天定为百花仙子的生日,名为花朝节。
花朝节为何在新洲旧街落地生根传承至今?李森林说,从区位看,新洲旧街地处大别山脚下,团(风)麻(城)古驿道旁,既是大别山与鄂东平原的交会处,又是水陆联运的水旱码头。旱路,东可进入大别山腹地,西下武汉,北达豫皖,南至湘赣;水路,在旧街码头,可沿三庙河入举水,直通长江。南宋淳熙年间,旧街出现花朝庙会,之后由庙会演变为花朝集市,辐射鄂东及周边省份,绵延至今,未曾中断。
新洲旧街花朝节农具交易区,年长的人喜欢用现金交易。
3月24日,正是农历二月十五,今年旧街5天花朝节最隆重的一天。记者当日上午再次来到集市现场,看到商家摊位以三庙河桥为中心,向两头分别延展了两三公里,远远看去,集市上人头攒动,确有“清明上河图”的繁盛景象。桥前的问津文化广场,正在举行花神祈福仪式,“花神”为十多名身着汉服的“花仙子”赐花,“花仙子”们祈求百花盛开、满园春色,同时也祈求花神能为她们带来幸福和好运。观看仪式的赶集者有数万人之多,场面恢宏。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商贩向顾客推销自己的产品。
58岁的本地村民刘启祥手提一只刚买的木蒸桶,挤在人群中。刘启祥说,这种木蒸桶可蒸饭和蒸肉粉,手工做的,超市里只卖胶桶铁桶,木蒸桶只有花朝节集市上好买。他来自十几里外的道观河街,小时候就常来旧街花朝节赶集,知道花朝节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逛花朝节是新洲人的习惯,不买东西,也要来走走看看。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的赶集者。
记者遇到来自麻城宋埠的70多岁的李铁冰和老伴。李铁冰买了3个簸箕,他说往年他也来花朝节赶集,不为别的,就为花朝节人多、热闹,自己祖上就来花朝节赶集。几名中年妇女手挎竹篮穿梭在人群中,颇有过去赶集的模样。她们来自团风,约了10人结伴搭车前来,竹篮都是在花朝节集市现买的,团风有露天集市,但没有这人多,她们买了花树苗和新洲特产的糖果点心,大老远来这里就为“好玩”。
在问津文化广场的新洲非遗展示区,来自长沙的刘女士在买新洲非遗“得胜手工油面”。刘女士说,她是应新洲亲戚邀请来看花朝节的,这里的独特之处是有真实的热闹,可以看到乡亲们的生活日常,哪怕缺了几颗牙的老者,都能绽放满脸的笑容。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一位赶集者扛着刚买的长木凳回家。
“来逛花朝节的人为什么逐年增多?我看主要是传统和习惯,二月十五赶花朝集是本地和鄂东人的乡愁记忆,已融入血液,伴随着大别山脚下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花朝节集市上很多小商品在身边是都买得到,但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集市上吃喝住用一应俱全、人挤人的那个氛围,那种默契,那种早春时节人们对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不是在各自生活的小地方里找得到的!”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熊莉告诉记者,有从旧街走出去在大城市安家的年轻人,今年春节没回来过年,但花朝节却请假回来了。
新洲文史专家李森林则表示,旧街花朝节得益于天时、地利和人心,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会因现代化进程和时代巨变迅速消失,即便它的物资交易功能衰减,鄂东人民对于花朝节的心理依赖和情感寄托,不会一朝一夕消散,它作为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属性依然存在,并具有顽强的文化生命力。
民俗节庆与文化休闲融合
可以看戏也可以寻找投资伙伴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赶集的人们渡过三庙河。
今年旧街花朝节,在售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占比不大,食品餐饮、服装鞋帽等各色小商品为大宗,而戏曲演出、花神祈福仪式、三庙河畔汉服秀、民间歌舞表演、设置传统生活方式场景网红打卡点、新洲头部主播直播带货,在今年的花朝节上特别醒目,吸人眼球。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一位年轻女孩戴着刚买的面具赶集。
3月24日中午,一龙灯表演队在横跨三庙河的步道上进行,舞龙者在露出河面的一节节石墩上精彩表演,充满惊险,两岸和桥上逛集市的赶集者纷纷围拢观看。这一幕和3月22日旧街花朝节开幕第一天,身着汉服、手撑油伞的“花仙”女子们列队走过河心步道一样,吸引大批赶集者欣赏,为旧街花朝节平添了传统文化色彩。
24日一早,新洲善书传承曲艺团团长方如海和团员正在排练,当日上午他们的演出是8个演出节目中的一个,还要换上汉服,参加1000多人的汉服巡游活动。24日下午记者离开时,问津文化广场的舞台已唱起了楚剧,观看楚剧的人群和上午花神祈福仪式现场一样,站满整个广场。当天在旧街两个打卡点,老式的竹床、竹椅场景吸引不少赶集者来拍照留影。新洲人谢成林发起的“乡村苕哥”直播带货团队,在集市现场表演情景剧,将表演实况传播给全国粉丝。除物资交流,集市上还有“红梅花开恋爱中心”这样的婚介公司,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集市上还有不少寻找投资创业伙伴,以及售楼、汽车展销、婚庆等现代服务业摊点。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一位商贩在兜售气球。
“过去花朝节的集市就在三庙河的河滩上进行,如今集市设在河滩外的公路上,河滩进行了环境整治,建设了亲水平台和彩色人行道,还在河面设置了游船,为赶集者提供更多休闲游玩的去处!”
旧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熊莉说,旧街已有的问津书院、稻田记忆、城楼寨等景区,也配合花朝节为赶集者提供了前来游玩的便利举措。花朝节与本地景区的联动,意在推动旧街花朝节作为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将其与文化休闲产业融合,传承花朝节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拉动地域性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带着孩子一起赶集。
新洲区文旅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03年新洲区政府在旧街举办了第一届花朝文化旅游节。至此,旧街花朝节,从农用物资交流,朝着文化旅游的方向发展。加入文化旅游项目,花朝节吸引力和辐射力更强,闽、粤、豫、皖、湘、赣等省香客、商人如潮水涌至。
如今,农副产品更加丰富,贸易物流发达,农村农业人口占比也逐年减少,照理花朝节会逐年萎缩,而实际情况正相反,它呈逐年升温态势。据初步统计,2013年旧街花朝节设1300个摊位,单日人数为10万人左右。到今年,摊位数达到2400多个,22日开节首日人流量16万人,24日(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当日,人流量已接近20万人。
新洲旧街花朝节上,有的孩子放学后也来赶集。
“政府重视,把花朝节当作非遗一样保护,当作新洲的一块文化品牌,不断注入新内涵,擦新擦亮。政府扶持、引导是关键!”这位工作人员说,作为老新洲人,他亲眼见证近些年新洲区政府牵头主办花朝节,让花朝节趋向回归民间民俗活动本色,同时融入文旅新业态。政府还引导村民在集市周边建设樱花园、苗圃、采摘基地、农家乐餐饮、垂钓休闲配套文旅点,让赶集者还可以享受文旅服务。当地人家邀亲友来旧街逛花朝,参加赏花踏青活动。今年旧街花朝节,不少村民更是主动把自家院子腾出来,供游客停车。
新洲旧街花朝节的集市外停满了车。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如何适应城市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民俗与中国戏曲有精深研究的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郑传寅教授告诉记者,民众赶集习惯的力量巨大,同时要看到传统节日背后往往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洲花朝节就有花仙崇拜的一面,在阳春三月,对花红柳绿自觉不自觉的向往,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审美需求与心灵需求。还有商业需求,政府做好了组织管理,维护好环境和秩序,商家只会越聚越多。他表示,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节日所处的节日“语境”在发生变化,需要在弘扬节日本源精神的前提下,为传统节日注入适应现代生活的文旅新业态,以便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趣味的人,在这样的节日中都能各取所需,如此老节一定能焕发新生与活力。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刘慧 摄影: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编辑:邓腊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