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日讯 5月1日清晨5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十多万群众肃穆而立,齐齐等待着黎明破晓、日出东方的那一刻。即使站在人海之中,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二学生刘宇凡仍然感觉仿佛听到了自己心脏“砰砰”跳动的声音,“我太激动了!”刘宇凡将和他的伙伴们——东湖中学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一起注视着国旗伴随朝阳冉冉升起,共同见证这个庄严神圣的时刻。这是该校师生在天安门下进行的第二节“沉浸式”思政课。
5月1日凌晨2时30分,窗外仍是夜色。东湖中学校长王朝文关掉闹钟,起床动身带领学校45名师生前往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观礼仪式。凌晨的风还有些凉,早起的困倦却在春天的晨风中渐渐消散。少年们身姿挺拔,在夜色中朝心中的神圣之地进发。
“带着坚毅的目光,踏着整齐的步伐,当我们走向全国最中心的升旗台,回望当初那个刚组建的学校国旗护卫队,笨拙地踩节奏,尽力去模仿动作的自己,我突然明白了意义所在,那是属于我们的责任和荣耀。”高二学生杨梓琪说。
升旗仪式即将开始,人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一神圣时刻。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凌晨3时,学生们到达天安门广场,天依然漆黑,天安门城楼的夜灯还亮着,城楼上的国徽熠熠生辉。此时,广场上已经站满了观礼群众。东湖中学的很多学子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到天安门广场观礼。“站在离祖国心脏最近的地方,广场上红旗猎猎飘扬,和十多万人一起等待国旗升起,真的非常震撼。虽然电视上看了无数遍,但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站在这里,成为现场的参与者。”学生乌拉哈提说。
校长王朝文说,向往首都、向往天安门,是青年学子们心向党、心向祖国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最直接、最具象的体现。去年五一期间,学校第一次带领学校国旗护卫队的50名同学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摩庄严而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这节特别的“思政课”没有老师,却让不少孩子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孩子们还受邀走进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营地,参观荣誉室、观摩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降旗前热身训练、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成员合影交流。去年9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将一面编号为2020-0042的五星红旗赠予武汉市东湖中学,学校也成为湖北唯一一所拥有天安门国旗的中学。今年是学校第二次组织师生赴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一定要继续上好这节天安门下的“思政课”。
升旗仪式结束后,师生们在天安门下进行的第二节“沉浸式”思政课。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5时5分左右,军乐团出发,并在旗杆周边就位。随着城楼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人群顿时肃静下来,学生们面对天安门,眼睛牢牢锁定国旗护卫队出列的位置,记录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正步走!”随着一声口令,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走过城楼中央、金水桥。
激动人心的那一刻终于来临了!“向国旗敬礼!”5时14分,伴随着响亮的口令,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高高扬起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缓缓升起。东湖中学的师生和现场观众自发高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歌声嘹亮,国旗之下,热血沸腾。当国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时,人群中传来了发自肺腑的欢呼声,师生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向国旗致敬、向祖国祝福。
升旗仪式结束后,师生们在天安门下进行“沉浸式”思政课。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从漆黑的夜晚到旭日东升,心里只有一个主旋律,我爱我的祖国。”高二年级新疆学生穆海麦提激动地说,永远守卫国旗荣耀,是他每次仰望国旗时内心不断坚定的信念。
升旗仪式结束后,在天安门广场上,曾被央媒广泛关注的武汉市最美教师、该校物理教师程启明和孩子们交流,上完这节天安门下的“思政课”的感受。师生说,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深刻理解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意义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使命、责任。作为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把青春“播撒”在祖国大地上,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
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师生们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在观礼后,东湖中学的师生还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寻找开国大典时毛泽东主席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国旗。在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展厅最显眼的位置,师生看到了这面珍贵的国旗。国旗长460厘米、高338厘米,是由5幅红绸拼接缝制而成的,5颗黄五角星由黄缎制成。历经数十载,国旗的边角已略有残破,旗面也稍有褪色。“但它在中国人心中却永远鲜艳夺目,这面国旗的升起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此屹立于世界东方。”学生杨梓琪说。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向勇 白龙海)
【编辑:邓腊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