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到武大万林艺术博物馆打卡“南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日讯 踏上南极大陆的冰盖,在绚烂的极光下,犹如置身真实的南极科考现场……4月30日,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主题展正式开幕,现场的多媒体互动平台吸引不少师生打卡体验。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主题展开幕。

主题展设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记者实地探访,走进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飘扬在展厅上空的南极科考旗帜,每一面旗帜上都留有科考队员的手写签名,诉说着武大南极科考的非凡历程。现场还展出了“中国极地测绘之父”——武汉大学教授鄂栋臣生前在极地科考时写的日记。在“冰雪探秘”单元,南极海藻、磷虾、企鹅胚胎等标本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

“中国极地测绘之父”——武汉大学教授鄂栋臣生前所写的日记。记者汪洋 摄

武汉大学自1984年首次参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以来,一直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高度肯定了团队师生“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行动:近40年来,武汉大学师生坚持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完成了一系列科学考察任务,传播了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极石。记者汪洋 摄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主题展分为国之大者、极地之光、中国主张、冰雪探秘四个部分,共展出98件珍贵科考实物、98件独特极地标本,集中展现了武汉大学在极地科考领域的非凡历程和创新成果,营造了精致绚丽、内涵丰富的极地体验空间,展览将作为万林艺术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一部分长期对外开放。

南极水和土壤样品。记者汪洋 摄

南极石。记者汪洋 摄

“有幸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来到南半球,第一次亲眼见到企鹅和海豹,第一次在南极飞无人机,第一次在南极跨年过春节,第一次与我的研究对象——冰川近距离接触,无数个第一次充斥着我的回忆。”主题馆开幕式上,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褚馨德讲述了此次科考经历。他说,南极科考的161天,他得到成长磨砺,从一个博士研究生蜕变为能独自完成科考任务的合格考察队员。

武大南北极科考队早期科考生活用品。记者汪洋 摄

记者了解到,武汉大学作为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在极地科考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绘制了我国第一张南极地形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地名,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极地考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中国境外第一个GNSS监测站,在国际上发现了最多的极地细菌新物种。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武柳青 陈丽 实习生麦尔耶姆)

【编辑:邓腊秀】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