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玄毅
最近抽到一个辩题,觉得很有意思。正方:“人一定要站队”,反方:“人不一定要站队”。一开始觉得,反方完全无敌,因为逻辑上说,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的,“不一定”几乎不证自明。从事实上说,人是不是一定要每件事情上都站队?当然不是,网上每天那多撕,你不可能都关注,也不可能都有明确立场。试想,如果连“粽子吃甜吃咸”这样的事情也要逼人站队,岂不是人人自危?
但是反过来说,“人不一定要站队”,如果是指“世界上有些人是从不站队的”(因为“人不一定要喝水”,就意味着“世界上有些人是从不喝水的”),肯定也不对。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总有自己的社群划分,任何事情都帮理不帮亲的世界公民,从来就不存在。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人一定要站队”指的是时时刻刻事无巨细都要站队,那正方显然错;可是,如果“人一定要站队”指的是“人总归有时候是要站队的”,那反方显然错。这两个逻辑摆出来,要么正方无话可说,要么反方无话可说,这辩题,还有什么辩头呢?
这就是我要讲的问题了——辩论,其实是在辩什么呢?显然不是以上所说的这种纯逻辑解析。要理解辩题的真实含义,你得把它放在真实的语境里。
比如我们试想一个场景:办公室里,你的两个平级的上司有矛盾,都想拉你站自己这一方。这个时候,你的一个朋友说:“人又不一定要站队,做好自己的事情,神仙打架凡人别掺和”;另一个朋友说:“人一定要站队,这种情况下你两边都不站,就是两边都得罪。”
那么,这两句话谁对谁错呢?这就要看,你所处的环境,是否更强调工作的专业性。如果是,那么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谁拉拢也不跟风才是明智的;如果不是,则多会谨慎地选择更可能赢的那一方站队。
所以,这个辩题真正探讨的,不是“站队的逻辑必要性”,而是“在当前环境下,站队还是不站队更有利”,问题的焦点是“环境”而非“站队”。辩论的过程中,“当下到底是哪种环境”,才是双方的主战场。比如说,反方会强调,过去的社会讲究人身依附关系,站队是刚需;而现在不一样了,各凭本事吃饭,尊重个人的选择,所以“人不一定要站队”才是主流。
相应的,正方则会强调,人们对现代社会有个误解,以为中立就是不站队,然而实际上,包容这种中立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本身也是要站队才能维护的。因为你尊重别人,别人不一定尊重你,你没立场,别人的立场就会碾压你的立场。说白了,不站队,你就不存在,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个人比较偏向后一种看法,也就是“不站队的权利,是要通过站队才能获得的”,这个辩题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双方对“现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有不同的解读。反方认为主要的问题是不宽容,所以不要逼人站队,要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正方认为主要的问题恰恰是对不宽容太宽容,所以要旗帜鲜明地站队维护多元,这才是真正把尊重个人自由落到了实处。
你看,双方的定义一样,价值观也一样,不存在无谓的争执,唯一的交锋点,是“现实情况究竟如何”,这就好比两个专业的医生辩论,双方对药理和医理都没有分歧,唯一需要陈述的就是对病情的解读。像这样的辩论,才算是打到了实处,也会比较好看。
总之,辩论是在辩什么?就是在辩论对于当下事态的不同理解。想去的地方是一样的,往哪里走,完全取决于你现在在哪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话题永远都具有可辩性的原因。
周玄毅 青年学者,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行深辩论,偶有所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