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堂】“一元购画”引捐赠文化反思 现象级筹款项目再拷公众信任

【公益讲堂】


8月29日,许多人发现,微信朋友圈被一幅幅电子画刷屏了——腾讯市场部的创意文案让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下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在短短数小时内完成1500万元的筹款,超过580万人次捐赠,而关于项目执行机构“WABC无障碍艺途”创始人苗世明介绍的文章,其阅读量也过了10万。苗世明坦言,未曾想到这样一次公益捐赠的尝试,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得到公众大范围的传播。


就在人们为了画作感动,为了公众关注而激动时,对于善款后续使用情况、资金如何监管等一系列疑问随之而来,更有不明真相者向警方举报,怀疑项目有投资商捞钱、分成等嫌疑。《公益时报》在第一时间联系项目发起和执行各方,回应公众疑问,也揭开该项目短时间内成为“爆款”的秘诀,在“99公益日”来临前,希望能为其他公益项目筹资方提供参考。

“一元购画”的项目情况

 

刷爆朋友圈的一幅幅油画,总共36幅,分别出自25位作者,其中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37岁,均为精神智力障碍人士。项目通过帮助类似群体以参与艺术创作的方式,更好地融入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消除社会偏见。2016年8月17日,“用艺术点亮生命”项目正式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并由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爱佑未来”)接受公众善款并对其进行监管。根据腾讯公益平台对该项目的财务披露,自2016年8月17日至2017年2月28日,项目累计筹款350万元,支出金额139万元,其中13.6万元为执行成本。


据爱佑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截至8月28日,该项目累计筹款金额为3737887.79元,累计拨付资金2230215.5元。

执行方:


已获免税资质认定

这一公益项目的具体执行方是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其前身“上海艺途无障碍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旨在以当代文化艺术为媒介,提升残障人士的精神生活品质,并寻找有艺术天赋的脑部残障人士,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与社会交流的舞台,从而缓和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偏见,使之逐步融合。

 

2016年8月9日,工作室正式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为非公募基金会,原始资金200万,业务范围包括资助为残障人士开展技能培训的公益项目、资助公益交流活动等,同时关注艺术衍生品开发,促进精智障碍人群的就业增收;举办各类公众参与活动,使精智障碍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协助民政部门,开展扶贫帮困工作。


该基金会目前理事会成员共7人,分别是宋玉英(退休教师)、苗世明(上海艺途无障碍工作室创始人)、王可东(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运营总监)、李俊峰(上海环融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宋红万(新元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凯丽(上海丽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和马良(艺术家)。


2017年5月5日,在上海市国家税务局、上海市地方税务局、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认定上海千众慈善基金会等63家单位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通知》中,上海市艺途公益基金会成为上海市2017年首批获得免税资质认定的非营利组织。

截至目前,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的项目中,四个项目已结项,而包括“用艺术点亮生命”在内的三个项目已完成筹款并开始执行。

善款接收方:

将对项目进行独立审计


爱佑未来于2015年12月22日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为公募基金会,原始注册资金400万,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与爱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兵共同出资。基金会致力于让社会公众可以更加便捷的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各自的公益理念,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目前,爱佑未来支持的公益项目涉及包括医疗健康、环保、教育、人类服务、行业支持等5大领域的26个细分领域。2017年1月6日,爱佑未来在深圳民政局正式认定为慈善组织,截至目前,基金会共筹集善款超过1亿元。

 

爱佑未来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2017年初,艺途专项基金成为爱佑未来设立的第一个专项基金,其以“艺术疗愈生命、艺术点亮生命为使命”,服务众多自闭症等精智障人群,开展免费艺术疗愈课程。自成立以来,爱佑未来对艺途专项基金在登记资质、财务制度、内部管理、项目执行等方面进行审查,并且从机构历史业绩、管理团队、机构治理及运营规范性、筹资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及机构负面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和评估。同时,爱佑未来和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共同在项目设计、项目管理、传播筹款以及机构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接下来,每年爱佑未来将会对其进行专项审计,做好善款监管,并跟踪监督专项基金在在各筹款平台上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对于网上出现的关于“用艺术点亮生命”项目的质疑,爱佑未来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作为基金会下设的公益项目,所有筹集款项均进入基金会账户,项目执行方使用善款需要向基金会提交资金预算、项目计划、执行方案等材料。基金会对其进行审查与评估后,将资金拨付给执行机构。根据基金会要求,项目执行机构每季度提供项目进展报告,包括项目执行情况以及每一笔资金支出情况,并附上相应票据。基金会将进行资金核算,保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项目执行结束后,根据要求执行机构还需提交项目结项报告,基金会将交给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独立审计。”

 

腾讯:

平台将加大反馈频率

就在网上出现关于“一元购画”存在“投资商捞钱”、“分成”等质疑后,腾讯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公开回应。腾讯方面表示,该项目由腾讯公益和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联合推出,不存在任何“投资商”。公众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电子画作的费用将全部以捐赠形式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直接进入爱佑未来对公账户,用于开展“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帮助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不存在“分成”。除此之外,腾讯公益平台将对善款进行定期公示,公众可关注“腾讯公益”微信服务号,腾讯公益将定期推送善款执行明细情况。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向《公益时报》记者表示:“根据《慈善法》和相关规定,通过平台募捐的项目,筹款周期超过6个月的,至少每3个月公示一次募捐情况及项目进展,所有项目至少每年要披露项目财务情况及项目执行报告。鉴于这个项目的社会反响,我们在常规反馈的基础上,会与爱佑未来和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沟通,加大反馈频率。”


项目筹款:

并非定向用于救助“孩子”

2016年9月出台的《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此外,《慈善法》还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因此,不具备公募资质的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与具备公募资质的爱佑未来合作,在民政部指定的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发布平台之一的“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公开募捐项目“用艺术点亮生命”,并不存在违规行为。


而对于网络上关于“孩子十分之一的钱都拿不到”的质疑,根据该项目筹款页面显示,该项目旨在消除社会偏见,帮助会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相关善款将用于帮助这些受助群体。

可以看到,该项目的筹款初衷,并非是直接将筹集善款给予“小朋友画廊”旗下的25个孩子,而将用于与此类孩子情况相同的群体,助力中国心智障碍特殊群体的艺术疗愈和社会融合项目。


公众对捐赠的善款进行舆论监督,是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重要力量,但是恶意揣测甚至造谣无异于是给脆弱的公众信任造成致命打击,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有责任传递项目的真实情况和正确的公益价值观,以正视听。


专家:

捐赠文化急需转型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表示,与慈善活动相关的类似争议近年并不鲜见。很多争议发生前,捐赠者首先看到的是“故事”,进而被打动,要给“主人公”捐款,但是,对通过哪种途径捐款,最终捐款如何使用等相关事宜几乎没有考量,也没有仔细追问。


在贾西津看来,这体现出当前中国捐赠文化的一个特点,“非常单纯”。在这样的捐赠环境下,贾西津认为,项目发起者,尤其是一些专业慈善机构,越应该做到规范化,把更多的、重要的信息提前公示,并且在醒目的位置公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这是保证慈善公信力的必要之举,也是自我保护的内在要求。

 


贾西津认为,当前的慈善募捐主要还是侧重“讲故事”阶段,从“讲故事”到募捐的规范化,还有一个过程。“首先是能不能募到钱,多快。如果可以考虑更长远些,包括自身的声誉和公信力,甚至更长远的行业发展,可能信息设置就会不同了。”

贾西津分析,有时信息公开与募捐直接效果可能是有“冲突”的,捐赠者看到一个特别打动人的故事,更有利于募捐,如果在醒目位置就交代清楚需要哪些成本,会通过哪些组织实施等信息,捐赠者反而会有顾虑。“但是,从制度本身的良性发展看,虽然信息的充分完善可能会一定程度影响募捐效果,但更可靠,也会更可持久,这确实需要平衡。”


对于当前的慈善活动,贾西津做了一个比喻,“就像市场经济的某一个发展阶段,起初大家都摆地摊,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的人就可能会考虑建立品牌等。现阶段如果是有效的,使用讲故事的方式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建立起基本的行业规范,满足社会责任。”


(作者:记者菅宇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