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根断指到一门世界领先的学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日讯(记者王恺凝 武叶 通讯员常宇)每年约120—140位断肢断指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技术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半个多世纪以前是如何创建起来的?日前,88岁高龄的罗永湘教授接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专访时,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断肢再植技术为患者带来希望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土方偏方盛行。当时十五六岁的罗永湘,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医生,解除病人的痛苦。

1960年,受时任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教研组主任裘法祖教授委派,罗永湘到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进修学习,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和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张涤生教授。

罗永湘教授(中)在手术中。(资料图)

建国初期,工人安全保护不到位,断指断臂断腿的情况时有发生,创伤修复需求大,而当时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是治疗不力。1965年,一名患者拇指在事故中损毁,食指也被切断,考虑到拇指可以配合中指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对患者意义更大,罗永湘以“移花接木”的方式,为其进行断指移位再造拇指并获成功。两年后,罗永湘又成功为另一名患者实施断腿移位再植。长期随访这些患者,后来都恢复了生活自理,并能顺利回归工作岗位。

在全国率先组建手外、显微外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永湘在同济医院骨科下面成立了手外、显微外科学组,成为全国最早开设手外科、显微外科的单位之一,并较早在国内开展了断指断肢再植、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皮瓣移植、骨移植等多种手外科、显微外科手术。

70年代后期,科室在临床上开展显微外科手术十余项,如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远离部位的软组织缺损,吻合血管的腓骨及髂骨移植治疗长管骨大段缺损,周围神经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等。

罗永湘教授在澳门镜湖医院讲学。(资料图)

此外,还开展了各种带血管或带神经的皮瓣转位术,修复不同部位的组织缺损。在国内率先开展同种异体手指移植及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术。

在同济医院外科吴在德教授、泌尿外科章咏裳教授的支持下,显微外科参与完成了同济医院首例首批肝肾移植的小血管吻合手术,为器官移植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显微”贡献。

“年轻医生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2005年,张涤生院士曾在《整形外科和烧伤外科、断肢(指)再植的情结》一文中回忆:进修班除了培养新人,还接受了不少在其他外科专业已有较高造诣的高年资医师。包括上海华山医院骨科的杨东岳教授(已故)、江苏南通医学院骨科的侍德教授和武汉同济医学院的罗永湘教授在内,他们在我科进行一个阶段的进修后,把整形外科技术逐步应用到骨工作中去,对骨伤科技术的提高作出了很大贡献。

“对于医学生来说,保持学习的习惯,及时更新‘知识库’尤为重要。”罗永湘教授在接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采访时回忆,他求学时,信息资讯尚不发达,书信往来又很慢,无法及时了解前沿动态。工作后,在同济医院的支持下,他跑遍全国各地,向国内著名显微外科、手外科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汲取养料。

“年轻医生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断为病人解除疾患,不忘医者的使命和初心。”罗永湘教授说。

【罗永湘教授简介】

罗永湘,1933年出生于福建连城,中共党员,我国显微外科、手外科领域的著名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杰出贡献奖”。

罗永湘教授先后主编和参编《四肢软组织的修复重建》《现代周围神经外科学》《外科学》等骨科、手外科、修复重建外科1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牛精浆中纯化的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螺旋式拔钉器的设计与研制”获武汉市发明三等奖,《神经生长因子对坐骨神经在硅小室再生的影响》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利用腱桥与腱管引导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获湖北省医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编辑:余丽娜】

(作者:王恺凝 武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