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精神”蕴藏城市“创新力” 武汉每座桥梁都是新跨越 60年从“八墩九孔”到“一跨过江”

从“八墩九孔”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到“一跨过江”的武汉长江第十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地理距离仅5.2公里,但桥梁技术的跨越,穿梭了一个甲子的时光,折射城市多年开拓创新的历程。长江日报8月14日刊发的《“红桥精神”托举汉阳强起来》报道持续引发热议,市民、网友纷纷表示:“红桥精神”彰显了武汉人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气神。

桥梁是“黄金水道”上的创新丰碑

“征服天堑,除了一腔热血,更要有基于科学的创新开拓精神。”杨泗港长江大桥总设计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介绍,武汉长江大桥建于龟山、蛇山之间,创造性地利用地势,既缩短桥面架设距离,又确保了桥梁地质稳定、结构安全。

在建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是“一跨过江”的世界最大双层悬索桥,徐恭义介绍,由于该桥的上下游均有桥梁,水下也有隧道,如果设计桥墩,施工难度极大,也会影响通航,“如果没有建桥材料、设备、技术的多年创新实践,也没有能力修建这样的大桥。”确定了悬索桥的桥型后,设计团队又充分考虑通行功能,做出双层桥面的设计。

“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会有更多的突破发展”,徐恭义说,当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用“管柱钻孔施工法”替代了传统的“沉箱施工法”,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创新突破,而后武汉建起的一座座桥,也都代表着当时建桥的最高水平,堪称“黄金水道”上的一座座创新丰碑。

武汉每一座桥都在助推城市腾跃

“武汉每一座桥的样式、结构都有创新。”汉阳洲头街干部张华桥因为名字带“桥”字,对桥梁也格外上心,他说,看着两江之上建起的各种桥梁,能感受到“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创新激情。

“创新之桥,如同城市的脉搏勃然跳动,带来了武汉的一次次腾跃。”汉阳区发改委副主任刘清林说,桥梁凝结的创新精神,也滋养着汉阳发展,中铁大桥局、九州通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带给城市雄厚的人才储备,也为创新奠定了深厚基础。

健民集团打造的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临近杨泗港长江大桥,集团总裁徐胜说,汉阳区全力支持企业探索创新,打造了这个近5万平方米徽式风格的街区,恢复“前店后厂”经营模式,让有381年历史的老品牌重新焕发活力。

创新发展大步迈入“长江时代”

迈入“长江时代”,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工业基础雄厚的汉阳,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厚重文化底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需要用开拓创新搭建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桥梁”,汉阳区宣传部文产办负责人朱振江说,充分挖掘汉阳先天禀赋优势,要深刻理解“长江时代”的汉阳机遇,以更开阔的视野促进发展。

闲置的厂房变身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围绕琴台大剧院打造中央文化艺术区,汉阳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半年引入8位院士,创下汉阳引进院士人数历年之最,汉阳区招才局负责人表示,人才驱动创新,创新推动发展,汉阳要以更大的突破、更有力度的举措,吸引更多创新人才落地,助推汉阳发展,让人们在奋斗的同时,享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史强 实习生王雪娇 叶艺欣

【编辑  肖月】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肖娟 史强 实习生王雪娇 叶艺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