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3日讯 “医生说现在所有药物都已经进入了肿瘤,预估一次治疗就能达到预期效果。”7月2日,68岁黄女士接受钇-90治疗的第3天,记者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见到了准备出院的她。
作为该院首位从钇-90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本来肝癌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的黄女士的人生迎来了“柳暗花明”。她一脸轻松地说,治疗结束后除了第一天胃口有点不太好,身体并没有其他不适。
突然腰痛,一查竟是晚期肝癌
黄女士是湖北云梦人,这些年一直在武汉带孙子,平日里只有农忙时回老家帮忙。4月30日,儿子将她送回老家收菜籽。在家第3天,黄女士突然感觉腰像抽筋一样拉扯着疼。在家硬扛了一天,疼得实在受不了,这才上镇医院看诊。打了一针后,腰痛很快缓解了。“最好能住院仔细查一查。”在医生建议下,黄女士住进了县医院。
核磁共振结果出来后,县医院医生一脸严肃地说,肝上有个瘤子,希望家属尽快到来院来。儿子工作忙,虽说长了个东西,但不痛也不痒,黄女士决定瞒下此事。5月9日,儿子打来电话要接她回武汉,黄女士这才告诉他自己在住院。儿子陈先生一听,连夜开车赶回了老家。
一见面,医生就告诉他:老人很可能是肝癌,最好能到省城大医院进一步确诊。在当地医生推荐下,第二天陈先生带着母亲住进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检查结果证实了此前医生的判断:晚期肝癌。
接诊的张中林教授给出3个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因肿瘤位置不好,手术很难彻底切干净,术后复发率较高;介入治疗,用化疗药物灌注或是栓塞近期可取得一定疗效,远期疗效很难保证;钇-90治疗,特别适合她这个情况,疗效确定,但价格较贵。反复权衡后,陈先生和母亲选择了介入治疗。
5月13日,黄女士接受了第一次介入治疗。遗憾的是,术后复查发现肿瘤并没有明显缩小,生长速度也没有减缓。在医生推荐下,陈先生决定让母亲尝试钇-90治疗。花这么多钱治病,经济上并不宽裕的黄女士并不情愿。经不住儿子的反复劝说,她最终松口同意。
建立“微型炮台”,对肿瘤细胞精准持续“击杀”
经包括肝胆胰外科、肿瘤内科、介入诊疗中心和核医学科等在内的多学科MDT会诊讨论后,确认黄女士的病情适合接受钇-90治疗。为确保手术安全,介入诊疗中心主任卢伟带领团队给患者做了精细的肝动脉各段分支插管造影,仔细寻找每根向癌组织供血的动脉,并用锝-99MAA微球进行了一次预演练,根据SPECT图像精准计算所需钇-90总剂量以及每一根动脉所需剂量,并记录导管的精确位置。
细小的微导管精确插入肝肿瘤几个供血动脉的预定位置。
6月28日上午,介入诊疗中心的手术室内数名医生围着手术台上的黄女士忙上忙下。隔壁房间里,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黄女士的肝脏和肿瘤图像,细小的微导管沿着血管在她的体内缓缓上移,直到精确插入肝肿瘤几个供血动脉的预定位置。核医学科医生将分装好的钇-90药物放入专用注射器皿中,介入科医生通过专用注射系统缓缓将钇-90微球注入微导管,图像监控系统上清楚地显示着钇-90顺着血流进入肿瘤内部,同时精准地避开了沿途所有重要脏器,直抵肿瘤细胞。
介入科医生通过专用注射系统缓缓将钇-90微球注入微导管。
图像监控系统上清楚地显示着钇-90顺着血流进入肿瘤内部。
历经2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即刻进行了PET-CT复查,结果显示所有药物全部进入到肿瘤细胞内。”卢伟说,钇-90的半衰期是64小时,也就是说在它未完全衰变的较长时间内,高浓度的药物会精准、持续地释放β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持续内放射治疗。相当于在肿瘤内建了一个“微型炮台”,不断精准射杀四周的癌细胞。同时,由于钇-90发出的β射线穿透距离很短,平均只有2.5毫米,不会对周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术后黄女士即刻进行复查,结果显示所有药物全部进入到肿瘤细胞内。
将晚期不可手术“转化”为早期可手术
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张中林介绍,黄女士的肿瘤有鸭蛋大小,生长位置也很特殊,长在肝门附近,已经压迫了部分胆管,这个位置想要彻底切除干净,手术难度很大,疗效更是难以保证。而且,她的肝功能不太好,很难承受手术的打击。因此,一开始为她选择了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遗憾的是,术后复查肿瘤控制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钇-90治疗完成后,我们复查发现这些高强度放射粒子全都集中在肿瘤及目标肝段内,预期效果会很好,甚至有希望达到完全的根治性放射性切除的效果。”张中林透露,黄女士的肝肾功能、血常规指标也很快恢复了正常,能达到跟手术切除同等甚至超越手术的效果。“钇-90微球介入的副反应很小,显著小于常规的介入栓塞或灌注,患者术后恢复很快,预估一次治疗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出院前,管床医生给黄女士再次做检查。
整个手术做了2个多小时,团队找其中一支血管就花了一个半小时。卢伟主任向记者透露,黄女士体内给肿瘤供血2支主要血管不仅非常细,而且迂回曲折。想要在确保药物不泄漏的情况下准确地将钇-90微球送入到肿瘤细胞内,又不损伤周围脏器和组织有相当大的难度。“最终我们用最细的微导管,将放射粒子精准地送入到了肝肿瘤内。”
卢伟介绍,钇-90内放射精准介入治疗是融合介入和精准内照射治疗的一个典范。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核素,注入到肝脏血管内后,能持续发射高能量的β射线,近距离的精准剿杀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既能让肿瘤缩小、坏死,又能让正常肝组织出现代偿性增生,获得外科手术根治的机会。
据了解,传统的经肝动脉介入治疗是将化疗药物打到肿瘤供血动脉中,让高浓度的化疗药移植肿瘤的活性,达到坏死的目的。或是切断肿瘤的营养血管,让肿瘤缺血性“饿”死。与传统的介入灌注和栓塞治疗需要4-6次相比,钇-90注射治疗只需要一次,避免了患者反复多次往返医院。
有严格准入制,并非想做就能做
据了解,作为美国FDA正式批准的第一款针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放射性微球产品,钇-90已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治疗超过12万人次。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验证,被美国、欧洲、英国及中国的主流诊疗指南推荐。
“开展钇-90治疗有严格的准入制。”卢伟坦言,钇-90有放射性,医院需通过国家各项严格的环评、控评等质量要求,拿到许可证才有开展的资质。为了取得这一资质,医院准备了大半年,从人员专业技术培训,到药品管理存储等多个环节均进行了详细准备。
目前,中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达40万例,占全球肝癌新发病例近一半,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仅20%~30%的肝癌患者可以手术切除,且5年内复发率高达60%~70%。卢伟称,作为全球最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钇-90微球精准介入治疗技术不仅可以治疗肿瘤,还可以降期为外科手术切除做准备,越来越多的中国肝癌患者有望从这款创新性、全球领先药品中获益。
“目前这种治疗在全国仅有20家医院能够开展,湖北到目前为止开展了不到40例。主要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肝转移癌、胆管细胞瘤以及其他癌症肝转移等疾病,在合适的适应症选择前提下,一次治疗即可将晚期不可手术转化降期可手术,部分病例可达到根治。”张中林向长江日报记者表示,目前,第二例患者也已经完成了评估和注射预演练,很快就会正式接受钇-90治疗。他特别强调,钇-90在肝癌治疗中虽然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但它不是万能的,合理选择适应症至关重要。不同个体的肝癌病情可能是千差万别,常常需要不同的针对性治疗方案。(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张翼飞 丁燕飞 夏萌萌)
【编辑:余丽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