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审美太杨丽萍了”!《荆楚映象》在舞台上“活化”楚文化

“一直以来都觉得,楚文化的浪漫、瑰丽,和杨丽萍的审美气质特别搭。”年轻观众魏晨依在看了《荆楚映象》后表示,“舞台上种种奇幻、美妙的呈现,令人惊叹。” 

7月12日晚,由杨丽萍担任总导演的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首演,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尤其是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屈原“问天”,找寻2000多年前的问题答案

《荆楚映象》以屈原的四部经典名著为篇章,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的《天问》《九歌》为观众打造出一个由屈原的楚辞所描绘的前所未有的“荆楚世界”,呈现出了神秘华丽、极富想象力的神话世界。下半场的《离骚》《橘颂》则以战国为时代背景,以屈原的经历为线索,呈现出2000多年前慷慨悲歌、爱恨交织的历史。

记者在观演时注意到,《荆楚映象》并非单一的舞剧或屈原传记,而是以屈原这一代表性人物为魂,引领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500余字的长诗《天问》中,屈原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在舞台上,扮演屈原的舞者大朱以一身朱衣开场亮相。他“把荷叶制成上衣,把芙蓉集成下裳,高高的帽子耸在头顶,长长的佩带束在身上”,摇身一变,化身屈原。他对镜自问:“我是谁?我是屈原?我是梦?我是鱼?我是大朱?”他面向观众发问:“2000多年前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

舞台上的屈原,不是观众印象中对江吟诗的老者。他时而在编钟乐声中鸿影翩飞;时而拨动琴弦,蝴蝶随琴音疾徐而散聚,展示着屈原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在方鼎造型的宝座上,屈原、楚王、张仪三人共舞极尽纠缠之意;当一面巨大的象棋铺陈在舞台之上,屈原与张仪的对舞充满气势,肢体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绪。当屈原伤于楚地,坠入江水中,舞台语言呈现诗意梦幻。在凤凰涅槃中,屈原幻化而生,全剧戛然而止。整个剧场静默一阵后,观众席忽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青铜编钟、凤凰涅槃……舞台剧含“楚”量极高

雄伟壮观的青铜巨门、6.5米的巨型编钟,一开场就屹立于舞台之上,让观众感觉震撼。当舞台上幻化出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编钟,演员们穿着青铜编钟的服装,时而在快节奏的电子音乐中来一段极具张力的舞蹈,时而又在编钟乐声中呈现盎然古意。中国最早的连环画——《彩绘车马人物出行图》以皮影戏的方式,灵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九歌》世界中的巍巍众神以各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出场。后羿射日,整个舞台上呈现出巨大的太阳,让人感觉火热之气扑面而来。山鬼骑豹,赤豹以偶形出现,在山野中奔跑跳跃,展示凌厉形态。扮演山鬼的舞者全身充满阴柔的力量,仿佛身上的每一块骨骼都能舞动。凤凰浴火重生,由《凤鸣朝阳》的主演程珮莹担纲,她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如同凤凰在九天之上自由翱翔。记者身后一位观众不断感叹:“太美了!太美!好想拿出手机来拍摄。”大司命与少司命的对舞,舞台上呈现无数巨大的眼睛,似乎在审判,又似乎在表达生死之意。

剧中,总导演杨丽萍通过戏曲、皮影、木偶、武术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舞台科技,将古文、古情、古意以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音乐大师谭盾多次采用曾侯乙编钟原件的声音,为该剧在音乐上注入了灵魂;多位国内外顶级艺术团队的精心打造,将楚辞画成了画,制成了景,演成了戏,吼成了曲,跳成了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古老且时尚,楚文化永不过时

在《荆楚映象》中,观众看到了什么?来自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专业的一名学生表示,他看见了“杨丽萍式”的楚式美学,“古老的东西本来就具有时尚性,永远不会过时”。“80后”汪先生在文化公司工作,他表示,当楚王将死,屈原的悲痛感觉就随着舞台上的银河缓慢坠落,视效无敌。他认为,舞台意境魔幻、诗化,和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的感觉非常契合。观众方女士评价:“第一次把屈原的《九歌》看懂了那么一点,原来上古的神幻故事不仅可以用舞蹈呈现成视觉奇观,且能普世看懂,杨丽萍和谭盾厉害。”

两小时的演出,让观众既欣赏到了杨丽萍独特的中式审美,也体会了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情绪共鸣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楚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自己的国粹。”首演结束后,杨丽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希望通过《荆楚映象》,将屈原的灵魂、底蕴、内涵呈现出来,而不是流于表面。她也直言,通过首演发现了不少问题,“接下来离全国巡演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会用这段时间继续打磨细节,让这部作品变得更好”。

(文: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剧照摄影:王维肖)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