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经济发展 要从绿水青山中要质量效益

长江日报李周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26日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谈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在视察湖北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对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调整,而是为了纠正现实中片面强调GDP的政绩观。在理论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呢?

在理论上构建更为完善的文明体系

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人类共同接受的理念。从整体论的视域看,理念、理论和行为都有逐步完善的特征。

“生态文明”是我国率先提出来的,世界各国认同的理念同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从世界范围内看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趋势:在物质文明的第一阶段,人们感受到的是它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显著作用;在物质文明的第二阶段,人们感受到的是生产的商品大大超过生理需求,但通过商品多样性的创新和过度刺激消费维持的扩大再生产,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以及满足消费和财产占有欲望的工具。追求收入、利润和刺激消费、财产占有欲望的理念、理论和行为,造成人的生理需求有限性和心理欲望无限性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地球生态系统终将走向恶性循环,导致无法扭转的生态危机。

从整体论的视域看,要确保人类的物质效用需求和生态服务需求都得到满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共赢”,就必须把它们都控制在适度的水平上,而不能顾此失彼。说到底,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为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产品的需求,也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服务的需求。进一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生态互补共赢的主要举措,是进行环境友好型的体制机制和科学技术创新,而不是设置越来越严的环境标准,制约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否则,环境标准就会演变为全球或地区范围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我们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使人类的理念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使科学技术成为解放自然和人类的工具;在理论上构建更为完善的文明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互补;制定一个抑制非理性欲望的制度体系,防范人类行为失之偏颇。按照完整的文明理论,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缺一不可,没有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就有可能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经济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都有局限性,以生态中心论替代经济中心论,实际上是用一种局限性替代另一种局限性。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工作是协调,现实中的问题几乎都是顾此失彼造成的。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生态系统不宜走滥用和禁用两个极端。对于绝大多数生态系统,既要保护也要利用,它们是保障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年生物量的两类措施。过度开发和禁止开发,都会扰乱其生态系统的演替,造成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的退化。以适当的方式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既是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政策研究的重要任务。

人与自然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难想象,一个人际关系都不和谐的社会,是不可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

从整体论的视域看,人际关系和谐有两层含义:一是当代人在产品和效用的生产和消费上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二是将当代人的和谐拓展到隔代人的和谐,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是,以尊重自然为宗旨,以人的自觉与自律为准则,将人与自然由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调整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物质产品短缺的欠发达阶段,只能按各人的贡献分配,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劳分配。进入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发达阶段后,有可能采用按需分配的办法。人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可度量可优化的,人的心理欲望是无限的、不可度量不可优化的。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把按需生产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按需分配曲解为按欲分配。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一方面鼓吹生态文明,占领道德高地;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过度消费(或赢得升迁机会)。讲天人合一的话很容易,做天人合一的事则不容易。倡导生态文明,一项行动比一打纲领重要。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规划和项目,把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落实到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各个家庭和每个人的行动上。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硬体建设和软体建设。其中,硬体建设是通过生态工程,使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更齐全、更强大,景观格局更丰富、更完美,过程影响更正面、更有力。软体建设是通过生态教育,促成国民对生态文化的认同,促成中华生态文化的传承和繁荣。要从培养生态意识入手,形成敬畏生态、善待生态的文化氛围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行动准则,让江河湖泊通过休养生息重现秀美景色,让森林草地通过生态保护焕发勃勃生机,让生产、生活和生态通过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变得更美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标题为《经济发展要从绿水青山中要质量效益——以长江经济带引领高质量发展系列之六》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李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