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科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长江日报几又

《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谢志峰、陈大明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二位作者,很早就对芯片产业给予了持续关注。本书中他们梳理了60年来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脉络,内容涵盖芯片行业的技术、产品、工艺、应用、管理、战略、政策等方方面面,试图借此梳理芯片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而给国产芯片产业的奋起直追以某些启示。

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从手机、电脑、电梯、冰箱、空调、洗衣机,到汽车、高铁、机器人、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甚至红绿灯系统、共享单车,都可以看到芯片的作用”。

追溯芯片的历史,就不能不说仙童半导体公司。苹果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曾说过:“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像个成熟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1957年10月,八位被“晶体管之父”肖克利斥为“八叛逆”的年轻科学家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当时还是以航空摄影为主营业务的仙童公司支持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集成电路。

然而,就在半导体业绩蒸蒸日上,“八仙童”本计划扩大投资大显身手时,投资商的短视,使仙童终于蜕变成乔布斯眼里“成熟的蒲公英”,形成一波核心人物去职潮,当然也衍生出一批新的科技公司。1968年,仙童半导体的两位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离职后创办了著名的英特尔公司。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由此带来的集成电路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芯片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科技公司,但“在时间的大浪淘汰沙中,芯片行业众多的巨头已经陨落,只有英特尔和AMD这对50多年的竞争对手,依然活跃在全球处理器芯片舞台的中央”。

越是高科技行业,越不乏那种追求极致的“狂人”,众所周知的如乔布斯,而被誉为“硅谷精神象征”的格鲁夫在芯片发展史上更是留下了“惊鸿一瞥”。格鲁夫始终坚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也毫不讳言,“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正是在“偏执狂”格鲁夫的带领下,英特尔果断放弃了当时景况尚可的存储芯片业务,将所有精力集中到微处理器上。时过境迁,英特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并逐渐拉开了与追赶者间的距离。

1996年,格鲁夫写了一本名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书。与一般成功人士大谈战略截然不同,书中充满了“恐惧”。因为总是担心竞争对手超越自己,格鲁夫始终被恐惧萦绕。格鲁夫的恐惧,源头当是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

英特尔创始人摩尔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后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时至今日,摩尔定律早就成为集成电路行业的铁律。事实也表明,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律要求的公司,都将会被淘汰。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硅基技术日新月异,目前7纳米芯片已进入量产,而5纳米设计制造早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没有天花板。业内认为“5纳米或是硅基技术的极限”,因为“继续向下推进新的工艺节点正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也意味,以后的开发很可能会打破鳍型晶体管和材料限制,没准会另起炉灶。但未来还是一张白纸,一切还是未知数。

就芯片的发展,德州大学计算机经济学家弗兰姆曾打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假设制造下一代芯片需要对40种设备升级的话,即使只有1个设备掉队,整个研发生产周期也要被顺延”。这大抵是另一视角的“木桶效应”。

弗兰姆的比喻绝非空穴来风,芯片产业链中的高精尖技术比比皆是。如半导体材料中使用最多的元素是硅。集成电路行业中使用的硅纯度要求之高几乎令人绝望,日本企业在硅提纯方面却冠绝全球。还有,用于芯片生产的高端光刻机,目前技术仅为荷兰、日本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另一方面,在晶圆代工业务竞争中,虽然国内企业成长迅速,在国际上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仍有许多差距尚需追赶。

总而言之,后发确实可以少走弯路,但并不代表就会一马平川。芯片产业的崛起,需要技术和人才的长期积累,需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这不仅关乎决心、高端技术,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耐心。

某种意义上,芯片的发展离不开格鲁夫那样的“偏执狂”。

【编辑 华智超】

(作者:几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