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4讯(通讯员王雯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生动反映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新作为、新变化及新思考,由湖北大学自育委员会的学生组织开展的为期一周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自育长江畔,筑梦天兴洲”于7月初如火如荼地展开。
天兴洲,弯子长,四面环水一中央
洲头纵劈江水,洲中堆积细沙;洲尾翻腾长浪,浪花淘尽风流……天兴洲位于长江河道中间,武汉市三环线和四环线分别在洲头和洲尾穿洲而过。陆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与澳门陆地面积相当,是长江中第四大的洲,是长江中罕成的一座“天然宝岛”;全洲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原有植被保持完好,拥有独特的天然草场、沙滩,没有任何工业,仅有第一产业且主要以种植西甜瓜、蔬菜为主,也是一座绿色“生态宝岛”;洲上常年居住约500人,多为年老体弱人员,其余人员多住在绿岛小区或外出务工,全乡年人平纯收入远低于中心城区平均水平,是一座潜力无穷的“动力宝岛”。
实践团队九人七天走来,以1.6元/人的公交加轮渡为代步工具,风雨无阻,从洲外的洪山区国土资源与规划局到洲上的天兴乡政府,从洲中的天兴村村委会到洲旁的“代家庄”农家乐,从洲头的泥泞路到洲尾的淤沙地……一行成员迈着踏实的步伐走遍洲上每一寸土地;拿着的坚实的笔杆记录下洲中每一个印记;怀着虔诚的心去聆听洲上每一种声音。通过实地走访,亲历亲验这里的荣辱兴衰、历时发展及未来机遇。
寻古今,串未来,历史悠远意味长
在湖北省档案馆的前台利用系统里,小组成员们查阅到了记载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的最早有关天兴洲洲边水利概况的档案——《武昌县青山镇天兴洲水利协会呈文》及洲上农田水利工程图,上有言“查天兴洲位于武昌县属之青山镇,洲县堤外,洲势低洼。每居夏秋之交,江水膨胀,原有之堤围一旦冲溃,全洲即成泽国,农作物全部淹没,农民生计限于绝境……”进一步了解到处在中国第一大河之中的天兴洲的恶劣环境及历史窘境,更为之后的调查走访提供了更为真实可靠的史料依据。
走访期间正处长江夏汛之际,洲上水位时有上升,面积缩小带来的安全隐患及洲边张贴的“防止血吸虫病,禁止下水”的告示牌、洲上房屋被红漆粉刷的“蛇科”……让小组成员意识到现实中的天兴洲:深受自然环境局限、岛上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等社会问题。一方面,洲上生态良好的境况需要继续维护,另一方面,横跨在天兴洲及长江两岸的“发展短板”亟待解决。如何就突破生态短板,迸发洲上经济活力,是走访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走基层,访政务,不忘初心树榜样
“老百姓还是很希望它能发展起来的。”天兴洲的原住居民,74岁的老人张厚汉带着纯正的天兴乡音,在轮渡码头接受记者的访问时语重心长地说。“这句话是张厚汉老人的‘一家之言’,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在走访过程中听到的反映最多的民生,这些话时时牵扯着成员们的心,也是我们走访最大的动力。”团队成员之一,2016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子程卓维这样感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天兴洲发展最好的时候,人口巅峰曾达到2万多户,自从1998年天兴洲几乎被洪水全部淹没,政府出于群众安全方面的考虑,也做了天兴洲人口向外疏散的决定,自那时起,洲上大多数青壮年便陆续搬离至政府安排的移民新居里。”天兴乡政府、宣传部负责人曾艳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洲上曾经的情况。
说到现今与未来的发展规划,她介绍说:“现今洲上因为留守孤寡老人较多,共计500多号人,所以养老社保问题曾一度是迫切需解决的问题,自2017年至今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确保绝大部分居民都有了社保。至于未来经济的发展,由于洲上生态状况良好,时有不少周围的年轻人趁周末开车到洲上游玩,钓鱼、赛车、野炊的很多,能够充分发挥洲上旅游资源的同时确保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由之路。”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天兴洲的展望:“走生态环保、生活富裕的小康之路,天兴洲不能落下。一旦有任何有关生态旅游、环保建设的批文下来,首先我们是优先考虑能充分利用洲上原住民的劳动需求,能看着天兴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富裕起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保民生,促发展,生态环保整新装
“天兴洲的发展主打方向是生态绿洲的发展,以洪山区政府为主导,以生态打造为主,进行生态修复和日常休闲开发,原则上是进行洲上低强度利用,小规模甚至不开发,主要作为行洪区(即当水位上升至不可控制时,天兴洲及两岸城区会被率先淹没),以堤防建设为重点。”在实践的最后一天里,团队成员受到洪山区天兴洲用地规划科科长陈浩的热情接见,并向团队成员耐心讲解了天兴洲开发政策:临时性政策是建设生态绿洲,今后会在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
提到天兴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之一即是天兴洲长江大桥的修建。“由于天兴洲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长江水流“首当其冲”的地域,天兴洲长江大桥的修建不仅沟通了两岸交通,更打通了一条汛期时洲上通往洲外的“生命线”,此外,不仅因三峡大坝工程的修建减缓江水的冲击力,天兴洲桥墩的建造也巩固了沙洲的地基,有利于天兴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科长陈浩还专门为我们重点强调了远近闻名的“天兴瓜”——前不久被当选为“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用水果。在实践团队第一天登洲走访时也品尝了当地一元一斤的天兴瓜——因洲上四面临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优良的环境气候造就了水分大、个头足,爽口甜心的天兴瓜。此刻,在您看到这篇新闻的同时,天兴瓜们说不定正凭借着自己优势的地理区位,乘坐着途径长江流域的商船,销往全国各地。
贴时政,抒己见,甘为天兴护新航
原湖北大学校长赵凌云在今年湖北大学“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报告会中指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指示作为湖北大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把长江流域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平台,把长江大保护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自育长江畔,筑梦天兴洲”实践团队的队长,2016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班学子聂傲在说到此次社会实践时感慨良多:“作为生长在长江畔的长江人,长大后能够通过深入走访,具体了解长江流经之地——天兴洲的历史沿革、居民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关键信息,与伙伴们并肩作战倍感荣幸又责任深重,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未来天兴洲科学合理的规划献一份绵薄之力。”
坚守在长江一线的天兴洲进行实地走访、探查,说好最新、最真、最淳朴的天兴人、天兴物及天兴故事,是走访小组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接下来如何在结合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规划好、治理好、发展好天兴洲,让这座“宝岛”成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中最成功、最突出、最具特色的一环;紧贴时代的热血脉搏,让“宝岛”迸发出它坚实、稳重、强有力的心跳,是新一代“长江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发生在天兴上的故事也未完待续。
【编辑:刘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