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趾红肿辗转就医查出“螃蟹病”,专家:莫名出现骨痛贫血蛋白尿要当心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29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曹锐)脚趾红肿以为是痛风发作,辗转就医均不见好转,直到发烧去查血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才知幕后黑手竟是多发性骨髓瘤。“这个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极善伪装,超半数患者都是辗转多个科室,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才确诊。”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疗现状及患者生存质量2023蓝皮书》重磅发布,谈及这个在血液系统发病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周芙玲提醒市民,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极易与一些老年常见病混淆,若是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贫血、血钙异常升高、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症状,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原因后还不能确诊,一定要及时到血液病专科就诊排查。

经过规范化治疗,相当一部分血液肿瘤患者都能得到很好的预后。

不起眼的症状或是血液肿瘤预警

6月初,65岁的汪先生突然脚拇指又红又肿,以为是痛风发了,他并没太在意,自己在家连着吃了一个星期的药。结果红肿还没消,接着又出现甲沟炎,脚痛得连走路都困难,汪先生不得已才赶到家附近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去看诊。

治疗了大半多月,不仅脚拇指红肿热痛症状愈来愈严重,他还发起了高烧。医生查血发现,汪先生凝血功能有异常,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汪先生找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通过骨髓穿刺活检确诊多发性骨髓瘤。

8月19日,70岁的陈先生到武大中南医院口腔科看诊。他告诉接诊医生,最近两个月自己有点“大舌头”,说话不利索,吐词也不清,辗转多家医院就诊,都没查出口疾病因。医生检查发现,陈先生舌质肥厚,是典型的淀粉样病变。随后的生化结果显示,他的免疫球蛋白数值很高。在前来会诊的血液内科主任周芙玲的建议下,陈先生接受了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检查,发现骨髓里面有大量幼稚浆细胞,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在中南医院血液内科,记者见到了刚刚被收治入院的何先生。今年3月,65岁的他因全身浮肿、蛋白尿和肾功能异常被确诊为肾功能衰竭,一直在做血透治疗。每次检查,何先生的血红蛋白都往下掉,很快就从130掉到了40,处于重度贫血状态。医生建议他去大医院查查原因,在中南医院血液内科同样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这个病表现复杂多样且难以捉摸,初诊误诊率高达50%以上。”周芙玲表示,骨质疏松、骨痛、疲劳、乏力、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这些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常见症状,很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在预警。

有四大典型症状,中老年人最易中招

周芙玲介绍,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的恶性浆细胞病。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它好发于6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高于女性。

“就拿最常见的骨痛来说,一些中老年人会认为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而去盲目补钙,延误了就诊时机。”周芙玲指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四大核心症状是高钙血症(C),肾功能损伤(R),贫血(A)和骨痛(B),英文缩写连起来是“CRAB”,在英文中是螃蟹的意思,也被称为“螃蟹病”,会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很多患者因为无尿少尿或是蛋白尿就诊肾内科;反复恶性呕吐就诊消化科;出血或晕倒就诊神经内科;反复胸闷气急就诊心内科,很容易延误治疗甚至误诊。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以往主要以输血治疗和化疗为主,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2年左右。周芙玲透露,近20年来,创新药物和疗法的不断涌现,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创新新药的诱导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配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无血浆置换等治疗手段,患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5年生存率超过80%,5—10年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标配”。

在周芙玲科室,很多血液肿瘤患者都能迈入慢病化管理阶段。

首创无血浆置换液提高救治率

“早期发现非常关键。”她透露,多发性骨髓瘤是早期治疗成本效益较高的肿瘤,抓住初诊和首次复发的“黄金窗口期”尤为关键。只有早期治疗缓解程度越深,保持缓解状态越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才越长,生存质量也能更好。

在谈及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治疗时,周芙玲特别提到了无血浆置换治疗。“我们原创的这项新技术既能解决血浆短缺的问题,又能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周芙玲介绍,血浆置换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浆,一旦遇到血浆紧缺或是患者有相关禁忌症,治疗就会受限。团队创新性用无血浆置换液替代新鲜血浆进行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患者不用配血等血,随时都可以开展治疗,获取方便、成本低,还可以减少异体血浆带来的血源感染和免疫反应,提高治疗效率。

据了解,治疗后患者浮肿、心衰、肾衰、骨痛症状能够得到迅速缓解,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接受过无血浆置换治疗后再打靶向药,药物在血液中分布更均匀,相当于起到了增敏作用。”周芙玲透露,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从2019年迄今已使200余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获益。2019年,50岁的叶先生因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心衰、肾衰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肌酐超过正常人上限的7倍,尿素氮超过正常上限的4倍,进行了无血浆置换+靶向治疗后,肾功能和心脏功能完全恢复。接受了自体移植后重返工作岗位,5年来病情得到完全缓解。

“像叶先生这样的患者,在我们科室不在少数。”周芙玲称,目前这项技术现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重症肌无力等,都可通过该技术来减轻症状。此外,还可用于血液病合并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

“螃蟹病”有望迈入慢病管理时代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以及公众对于该病的认知度不高,因此极易误诊漏诊,大多数骨髓瘤患者初诊科室都不在血液科。“早期的精确诊断并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实现慢病管理十分重要。”周芙玲表示,尽早识别,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坚持定期复查和评估,达到深度缓解甚至完全缓解,后续通过巩固和维持药物,它完全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变成可控可治的慢性病。

在她看来,要想推动多发性骨髓瘤这一恶性肿瘤向“慢病化管理”迈进,必须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周芙玲呼吁公众提升对于该病的科学认知,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了“螃蟹”症状时,及早就医,即便是高龄老人也应该积极治疗。“我们科室治疗的最高龄老人有90岁,接受移植的最高龄老人75岁。”

她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正在朝着以早诊早治、多学科诊疗以及精准化的个体化治疗方向稳步发展。虽然目前尚不能治愈,但是创新治疗方案的不断出现,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现更深缓解、更长生存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多发性骨髓瘤最终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患者如何获得高质量生存?周芙玲在最后提到,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定期随访和早期干预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同时通过心理支持、疼痛管理和姑息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舒适度。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综合管理疾病和生活,是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关键。

【编辑:余丽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