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20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总结丰富经验,对新时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将改革作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符合世情国情农情的农村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初步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稳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确定“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努力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推进农村改革,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动力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机械化获得长足发展,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这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以机械作业为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78年—201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至12358亿斤,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继2013年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后每年均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全国肉类总产量和水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保持较高产量水平,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农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持续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持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持续调整和优化农业布局结构。第一产业即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7年的7.9%;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2017年在农村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3.5%、51.7%和14.9%。

农民生活水平巨大提升。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5年的10772元,年均增长率7.28%。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现行农村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的3.1%,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29.3%。

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成效显著,农民精神风貌切实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本服务设施大力改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和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农村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为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总体小康和即将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是辉煌的,所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多次召开中央全会专门部署“三农”工作,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初的5年连续出台关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4年以来的15年连续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个中央“一号文件”基本构建了成熟稳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还体现在,不断总结和提炼农民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并把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提升为政策进行推广。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正是由于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广大农民的活力竞相迸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雨后春笋般冒出。放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限制,破除户籍制度壁垒,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促进了城市化的大幅提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7年的58.5%。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鼓励由农村市场对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4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继续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坚持维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在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坚持维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40年来,农村改革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走向深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抓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牛鼻子”,着眼于解决“谁来种田”等重大现实问题,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新活力。“三农”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必然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式改革。实践证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农村改革才能有条不紊向纵深推进。

李楠 李源峰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编辑:叶子】

(作者:李楠 李源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